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日發布的一份全球漁業報告顯示,全球人均漁產品消費量在過去幾十年中出現大幅增長,并預計增長態勢將繼續保持。為滿足需求,糧農組織建議加大對漁業的投資,特別是增加對水產養殖業的投資。
糧農組織在報告中說,2014年養殖魚類的消費量超過了捕撈魚類。報告稱,與畜牧業相比,水產養殖是一個年輕的產業,從1950年幾乎為零的水平發展到2012年6650萬噸的創紀錄產量。僅1970年以來,水產養殖產量就增長了近30倍。2011年,全球魚品出口值為1270億美元,其中約50%來自發展中國家。魚品貿易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凈利潤,超過了其茶葉、大米、可可和咖啡的出口收入總和。
這份報告指出,全球人均魚品消費量從1970年的9.9公斤猛增到2012年的19.1公斤。亞洲、歐洲和北美的人均消費量都在21公斤左右,但非洲、拉丁美洲和近東的消費量僅占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報告預測,2022年,魚品的價格將會比現在糧農組織的基準價格高出27%。不過,如果水產養殖業擴展迅速,這一預期將下調20%。
報告強調,魚品是最健康的肉類,不僅魚類養殖所產生的碳排放遠低于畜牧業,而且魚品還是人類所需微量營養素的巨大來源,尤其對提高發展中國家人口的營養水平可以起到巨大促進作用。目前,全球每年有80萬兒童由于缺乏鋅元素而死亡,2.5億兒童受到維生素A缺乏癥的威脅,幾乎三分之一的人口缺鐵。魚品除了能夠提供能量和蛋白質以外,還有助于降低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風險,并提高心血管健康指標。魚類還可提供長鏈n-3多不飽和脂肪酸,對智力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報告還指出,一些被視為較為高級的魚類的食用價值不一定比一些小雜魚高,因為前者通常被做成魚片食用,而后者則連魚骨、魚皮、魚頭和內臟一起食用,反而增加了微量營養元素的攝入量。(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