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環境新聞記者年會于2014年12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翁立達表示,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涉及的因素眾多,地域廣闊,時間長久。所涉及的問題相互滲透,關系復雜,利弊交織。因此,必須對引起的不利影響予以高度重視,嚴格執行環保法規,采取得力措施,并認真落實。
三峽工程是治理、開發長江的控制性工程,對長江生態環境影響是當年三峽工程爭議的焦點。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由大壩修建導致的水庫淹沒與水文情勢變化所致。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主要有利影響在中游,不利影響在庫區。移民是其中重要的制約因素。
三峽工程自2003年蓄水運行后,防洪、發電、航運效益顯著.但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庫區的移民安置、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有些長期累積影響(如對河口影響)尚未充分顯現,有待進一步觀測。
三峽水庫蓄水后,已經顯現的影響主要有:
1、水庫泥沙淤積問題。
三峽工程泥沙問題一直是關注重點之一。然而,三峽蓄水后,入庫泥沙量遠低于預測值,水庫淤積情況好于預期,但出庫泥沙減少了80%以上,清水下泄引起的壩下游河道沖刷問題突出。
2、水庫水質問題。
環評報告預測水庫蓄水后,水庫因流態變化,流速減小,局部水域可能出現水質惡化。然而在三峽水庫首次135m蓄水的過程中,在一些支流就發現了水華,是未曾料到的。近年來水庫水華發生范圍與程度有所擴大。
三峽水庫位于有3000萬人口且經濟滯后的地區,在全世界大型水利工程中絕無僅有,這加大了水庫環境保護的難度,在環評時對此認識不足。盡管國家投入了巨額資金,但治理效果不佳。
3、清水下泄問題
三峽水庫運用后,荊江河段沖刷加劇,清水下泄改變了河勢,部分河段枯水位明顯下降,帶來不利影響。江湖關系的改變對洞庭湖、鄱陽湖區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及濕地資源產生不利影響。
4、對水生生物影響
三峽工程運行后,對長江魚類影響十分顯著,壩下四大家魚產卵推遲。魚苗徑流量減少95%以上,資源組成發生變化。,2011年后進行了三次生態調度試驗,但未取得效果。大壩下泄水流中氣體過飽和現象造成仔幼魚大量死亡。
中華鱘在三峽蓄水后產卵時間延遲,2013年受上游水庫蓄水產生的滯溫效應影響,未發現產卵。
5、水庫汛后蓄水提前
近三十年來長江宜昌站上游來水徑流量出現了持續下降的趨勢,三峽水庫蓄水后有加快的趨勢。其原因除氣候變異等因素外,更與流域內梯級大壩水庫興建后改變了水汽循環規律,對河流水資源產生的影響有關。
由于長江上游9-10月來水量明顯減少,三峽水庫汛后蓄水已由原規劃的10月初提前至9月10日,這將增加水庫泥沙淤積量,影響航道,增大防洪風險,使壩下游提前進入枯水期,對江湖關系等產生負面影響。加劇河口鹽水入侵。
在三峽工程產生的負面影響尚未充分體現與妥善解決之際,長江上游干支流數十個水電站已經建成或正在興建,這些電站水庫的總庫容遠大于三峽工程,這些工程的興建及跨流域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累積疊加影響尚未進行過全面系統評估與論證。鑒于國外尼羅河以及我國海河等的先例,可以預期,這些工程興建后對長江生態環境的影響將進一步加大,其負面影響也將遠超三峽工程,存在著極大的生態環境風險,必須高度重視。(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