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湖北荊州太湖中華鱘繁育基地3日舉辦的“中華鱘救護行動通氣會”上獲悉,腹中懷著魚卵的野生中華鱘“后福”經過兩個多月的救助后恢復健康。2014年11月15日上午9時,長江陽邏雙柳街江段誤捕一尾受傷中華鱘,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接到電話后,立即派救護人員趕至現場。通過快速檢查發現,該尾中華鱘重達620斤,腹中懷有大量魚卵。檢查發現該中華鱘受傷十分嚴重,鼻孔撕裂,頭部、吻部、鰓部和尾柄有多處傷口,并且部分傷口較深,尾部有被疑似螺旋槳所致舊傷;魚體已呈側翻失衡狀態、鰓動頻率不穩定。
長江水產研究所救護組將受傷中華鱘送至荊州的太湖試驗場,結合藥物治療、潛水護游、側翻糾正、人工造流和液氧增氧等24小時不間斷救治措施。經過近兩個多月的救治,該尾中華鱘側翻次數降低,鰓動頻率趨于穩定;游泳方式也從開始的游泳無力、無方向感恢復至可以緩慢游泳狀態。為了紀念此次救助活動,專家為其取名“后福”,寓意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中華鱘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物種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億4千萬年,是人類研究生物進化和長江生態環境變化的重要參照物,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據了解,2013年10月至12月底針對中華鱘的專項調查中,專家們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2014年8月,宜昌至上海江段也未發現野生中華鱘幼魚蹤跡。專家表示,如不及時加強保護,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