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聯合舉行江豚遷地保護行動
21日,監利縣何王廟江豚保護區迎來了2頭來自江西鄱陽湖的江豚。這兩頭江豚都是雌性,體重60多公斤,健康狀況良好。
當天下午,在江西、湖北兩省高速交警編隊護送下,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全程照料,經過6小時、473公里長途運輸,兩頭江豚順利遷入監利縣何王廟長江故道暫養。
經過長途運輸,江豚會出現肌肉僵硬,游泳能力減弱,專家們先把它們放到特制帆布暫養水池適應,然后再把它們放到100平方米的網箱里去。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克雄說,現在把江豚放到網箱暫養只是過渡階段,最終要把它們從網箱里釋放出來,放到何王廟大水里去,讓它們自然生長和繁衍。
27日,農業部、環保部、中國科學院及湖北、江西、湖南三省將在監利何王廟共同舉行長江江豚大型遷地保護行動,之前還將有6頭江豚從鄱陽湖運達何王廟。
前期江豚安家費500萬元
江豚生存三要素:安靜而良好的水環境、足夠的餌料魚資源、合適的水位和空間。
2014年12月,省環保廳組織省級自然保護區評審,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代表專家評審組宣讀監利何王廟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晉升省級保護區。
專家們認為,何王廟地理條件獨特,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完整的生物鏈系統,周邊無工業及生活用水排放,水質優良,餌料生物資源豐富,是江豚保護的理想場所。
何王廟故道為通江型長江故道,上游與長江隔斷,下游與長江通匯,1968年經人工裁彎取直形成,全長33公里,流經容城、上車、朱河、尺八、三洲等5個鄉鎮。
過去,何王廟故道承擔監利5個鄉鎮40萬人、80萬畝農田生產生活用水,其中專業漁民208戶。為給江豚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監利縣啟動故道水產養殖退出整治工作??h政府及水產漁政部門列支220余萬元,拆除故道7242口折算50萬平方米網箱,8000余米“迷魂陣”,3萬余根竹篙,爭取企業支持解決270萬元攔網資金。
漁民秦新紅的最后一瞥
昨日,43歲的漁民秦新紅坐在何王廟故道岸邊,遠遠望著飼養員給網箱里的江豚投魚。他在這里生活了10多年,現在要為江豚騰位置。
幾個月前,劉和旺和其他漁民在政府動員下,拆除網箱、竹篙、船只等漁具陸續上岸。去年7月起,縣里漁政部門和鎮村干部多次上船宣傳政策,現在漁民保險、低保、再就業等正在辦理。
秦新紅說:“現在誰都知道要保護環境,我們漁民更清楚,水污染了,魚都變少了。保護環境,不僅漁民要配合,企業、政府都要管好自己。”
王克雄介紹,2012年調查長江江豚的數量結果是1040頭,目前不到1000頭,其中長江中游、江西湖口以上下降較快,鄱陽湖江豚數量比較穩定。國家有關部門和專家希望從鄱陽湖輸出一些個體到湖北、湖南作為遷地保護區的初始種群。專家們擔心一旦長江環境持續惡化,江豚可能會滅絕,現在要做的就是通過這種遷地保護把江豚物種保留下來。(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