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2小時的長途跋涉,來自湖北荊州的25歲中華鱘“后福”來京,定居北京海洋館。2014年后福在長江流域被漁民誤捕,這尾中華鱘全長3.41米,體重310公斤,是近20年來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野生中華鱘。被誤傷后,后福幾乎沒有進食,體質虛弱,此次特來北京進行療養。在海洋館,保育員將誘導其進食,待時機成熟后有可能放歸長江。
后福乘“專車”來京療養
2015年11月15日9時,“后福”從湖北荊州出發,它乘坐特制的運輸車陸運前往北京海洋館。昨天早晨4點,經過22小時的長途運輸,中華鱘后福來到北京海洋館新家。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后福乘坐的“專車”雖然與普通貨車外形一致,但內部的構造卻經過精心設計。貨車里面隱藏著一個巨大的保溫箱,上面裝有氧氣罐,即使在運輸的途中,后福也可以在貨車里面伸展一下身體。
卡車一駛進北京海洋館,工作人員向保溫箱內注水,讓魚兒適應北京海洋館水體溫度(23℃恒溫),減少中華鱘入水后的應激反應。隨后,兩名專業鱘魚保育員身穿潛水服進入鱘魚所在的保溫箱,對鱘魚進行例行的體檢,包括測量身長、胸圍和體表采樣等,同時對后福進行藥浴消毒,防止其對海洋館其他鱘魚帶來影響。
體檢結束后,工作人員用一個很軟的袋子裹住后福,隨后利用吊車將后福吊到擔架上,然后推到鱘魚館中放到鱘魚池中,與鱘魚池中的同胞生活在一起。
海洋館將對鱘魚人工喂養
2014年11月15日,漁民在長江流域誤捕巨型野生中華鱘,得知這一消息后,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攜帶救助設備趕往現場。這尾中華鱘身體多處受傷、呈現失衡狀態,長江水產研究所當即成立救護小組,經過長達6個小時的運輸將野生中華鱘運送到長江水產研究所太湖試驗場,進行全面救治。經過兩個半月的精心治療,鱘魚恢復正常運動姿態,體表傷口也逐漸愈合,需要進一步恢復身體。
經專家初步檢查,后福年紀在25歲左右,雌性。后福全長3.41米,體重310公斤,是近20年來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野生中華鱘。但由于此前受到的傷害,后福體質虛弱,進食困難,需要長時間調養身體機能才能漸漸恢復。為了幫助它盡快康復,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館決定將其運到北京海洋館進行療養。北京海洋館中華鱘保育科研組制定了康復方案,安排4人貼身護理,負責其飲食起居。
北京海洋館總經理胡維勇介紹,海洋館有10年的中華鱘保護經驗,目前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它生活安定下來,然后對其進行喂食,等后福身體狀態好轉之后,才會考慮運回湖北和繁育后代。后福在北京的療養時間也很難確定。
高難度人工灌食確保其“吃飯”
海洋館中華鱘項目組負責人張曉雁博士介紹,與陸地動物喂食不同,水游動物需要人按照動物的運行曲線喂食。喂養員需要掌握水中浮力,保持平衡,確保和鱘魚姿勢對應。同時,喂食過程非常復雜,與人類的早產兒類似。保育員需要將餌料放置在管子的前端,呈塊狀物放到鱘魚的嘴邊引誘其開口。待鱘魚開口后,需要迅速將食物放在鱘魚的嘴中,還需要保證適當的深度,防止其將食物吐出來。
張曉雁介紹,海洋館對鱘魚的飲食非常重視,早年吃十幾元錢一斤的大黃花活魚、活鯽魚和大個的鮮蝦。現在為了食品安全,專門為鱘魚特制包括魚粉、蝦和螺旋藻粉等營養物質在內的混合餌料。餌料的營養值也會根據計算公式專門測算。
張曉雁介紹,目前,北京海洋館鱘魚池內還有兩條野生鱘魚。其中一條在灌食后22天主動進食,另一條在灌食一年后才開始主動進食。盡管吃飯是非常困難的,但這也是照顧鱘魚最重要的部分。(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