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居在長江南京段的江豚在增多,而其所在家園的生物多樣性正日趨豐富。市綠化園林局昨天發布2023—2024年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動態調查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保護區內江豚、鳥類的數量均有所增多;珍貴瀕危物種和濕地植物分布豐富;水環境達到漁業水質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值。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平穩向好。
新變化:保護區江豚數量從62頭增加到65頭
長江江豚是長江現存唯一的鯨豚類動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檢驗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指示物種。
南京是整個長江流域唯一在城區中心江段能夠近距離觀賞到野生江豚的大城市。2014年,南京江豚保護區正式設立,西起江寧區新生洲,與安徽省馬鞍山市相鄰,東至南京長江大橋,規劃總面積80.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51.52平方公里、實驗區28.86平方公里。
此次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動態調查,時間自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根據4個季度的調查分析,江豚保護區內的江豚數量呈增長趨勢。
市綠化園林局一級調研員張瑞忠介紹,保護區內長江江豚數量約65頭,較2022年本底資源調查結果的62頭增長4.84%。江豚總體上呈連續分布,其中新濟洲—子母洲水域和潛洲水域為熱點區域。分布也存在季節性差異,其中新生洲至大勝關長江大橋水域季節性變動更為顯著,主要受地理位置、水文條件和魚類資源影響。調查周期內還觀測到母子豚9次,意味著保護區長江江豚種群發展潛力良好。
新發現:生物資源豐富,珍稀鳥類黑鸛首次現身
一頭江豚要能繁衍就須健碩,要健碩就得有充足食物。長江里江豚數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無節制的漁業捕撈導致江豚食物來源減少。隨著長江十年禁漁在南京深入實施,不僅讓長江得以休養生息,也為江豚等珍稀動物提供了寶貴的生存機會。
張瑞忠介紹,此次調查發現,保護區內水生生物資源豐富,分布有不少珍貴瀕危物種。調查共采集鑒定浮游植物105種、浮游動物59種、底棲動物56種、魚類47種;除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江豚外,另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胭脂魚,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物種長體鱖及江蘇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長吻鮠、鰻鱺、鳊和銅魚。
保護區及周邊還分布有多種鳥類。調查共記錄鳥類123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種:除黃胸鹀、東方白鸛、黑臉琵鷺外,黑鸛首次在保護區現身;另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種:水雉、白胸翡翠、震旦鴉雀、云雀、黑鳶、游隼、紅腳隼、燕隼、普通鵟、赤腹鷹、白尾鷂、雀鷹、鴻雁、小天鵝、小白額雁、鴛鴦、白額雁、花臉鴨、小鴉鵑和白琵鷺。
新成效: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平穩向好
張瑞忠介紹,此次動態調查發現,保護區及周邊分布有較為豐富的濕地植物。調查共采集鑒定濕地植物367種,其中裸子植物門5種、蕨類植物門5種、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267種及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90種。分為4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和49個群系。同時還發現水杉、銀杏2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以及蓮、樟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其中水杉、銀杏和樟均為人工栽培。
調查顯示,保護區內的水環境質量良好。水體的pH值、溶解氧、總磷等5項主要理化指標達到漁業水質標準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值。采樣水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均值47.03,其中63%的水樣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在30—50的范圍內。
此次動態調查由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組織實施,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和南京師范大學合作承擔。
統籌負責此次動態調查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凱認為,從整體調查結果看,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平穩向好,長江江豚數量呈增長趨勢,生物多樣性總體保持穩定。
記者了解到,保護區自設立以來便密集推出諸項江豚保護創新舉措,如全國首創并出臺《南京市長江江豚保護工作職責清單》,建立江豚保護長效協調機制;聯合鎮江、馬鞍山兩省三市跨省域協同立法,出臺《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并實施,成為全國首例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區域協同保護立法;逐步構建起巡護救護常態化保護體系,以及國內首創應用“水上—水下—岸線”監測體系。眼下,結合江豚活動習性和棲息地環境研究,保護區還在不斷提升智能化、精準化和科學化保護水平。
(責編:王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