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鶴壁有這樣一個生態種養基地:魚池里的水經循環系統將養魚產生的糞便等微生物進行分解,繼而轉化為水培蔬菜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實現水產養殖和水培蔬菜完美“牽手”——這就是魚菜“共生”、一水“兩得”。
7月29日,記者走進位于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古城街道石佛寺村的工廠化“魚菜共生”循環養殖項目基地,映入眼簾的是整齊排列的圓形魚池,魚池內,成群的鱸魚在水中泛起漣漪,青翠的水培蔬菜長勢喜人。
“基地投資220萬元,去年9月正式投用。包括4個養魚池、38個孵化池、15個育苗池和約5000平方米的蔬菜種植車間。目前4個養魚池內的2.5萬余尾鱸魚,預計今年9月份可對外銷售,利潤約25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夏寶峰言語間充滿期待。
魚菜如何共生?夏寶峰表示,這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是把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兩種農業技術進行結合,“魚糞經過分解、過濾后成為蔬菜的‘營養液’,蔬菜吸收養分后,又將水充分凈化循環給魚用,形成‘魚肥水—菜凈水—水養魚’的生態循環系統,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生態共生效應。”夏寶峰說。
為實現規模化生產,該村與鶴壁市城投集團合作,投資120萬元引進3套循環系統設備,通過數字化精準投喂、增氧、定時排污、病害監測等,在育苗、種菜等環節實現了科學精細管理,力求做到“魚肥菜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帶動村集體經濟壯大發展,目前該村探索實施“黨支部+平臺+農戶”合作模式,向本村及周邊村莊養殖戶免費提供魚苗、養殖技術、回收銷售等服務,預計每年可帶動養殖戶增收5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元。
“項目滿產后,可實現年銷售鱸魚3萬尾、鱸魚苗500萬尾、綠色無公害蔬菜3萬斤,年產值可達550萬元。”夏寶峰表示,未來計劃打造“石佛寺放心鱸魚”品牌,并開發鱸魚罐頭、鱸魚干、鱸魚預制菜等產品,努力拓寬農業增值增效空間,為村民提供更多的致富渠道。
記者:陳晨 蔣曉芳
通訊員:王鳳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