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池養的是銅魚,海水池養的是石斑魚……”在武漢市武昌徐東商圈里的數創大廈26樓,“90后”技術員劉帥抓起一把魚食,輕輕撒入藍色水池,水面瞬間沸騰,百余條魚兒跳躍不止。
??建在“云端”的這兩個魚池,正是武漢中科瑞華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生態”)的循環水養殖池。離地近百米的鬧市寫字樓內,這座智慧化的水產養殖工廠坐落其中,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空中漁場”。
剛步入大門,一個金色牌匾就映入眼簾:湖北省水生物種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著雙重身份的劉帥既是企業的技術員,也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他向記者介紹,“我們這里既是一個養殖工廠,也是一個‘海鮮陸養’的展示中心,更是一座研發基地。面積雖然不大,但所有的綠色養殖循環系統齊全,可以進行完整的水產養殖。”
??記者在現場看到,每個魚池的直徑約有兩米,水深接近一米。魚池背后排列著幾個大小各異的藍色“大罐子”,大屏上,兩套系統的運行狀態可實時監控,指標數據一目了然。
??“這些藍色容器分別是微濾機、蛋白分離器、生物床等設備,也是養殖池的水循環系統。”劉帥說,通過物理過濾、生物過濾以及紫外線殺菌等步驟,整個養殖系統中的水能夠實現每小時循環并凈化一次,對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達95%以上。水質一旦超標或者發生停電,儀器便會自動報警。
??據了解,以往在內陸環境下精準模擬海水的生態環境,企業需要從沿海地區購買海鹽鹵水,再進行淡化處理,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從前年開始,“中科生態”的研究人員破解了這一難題,通過超膜過濾的純凈水,加上殺菌濃縮海鹽等,成功將內陸淡水轉化為與海水成分高度一致的環境,開始了高樓里的“海鮮陸養”實驗。
??“除了鹽度,水溫也是關鍵。”劉帥補充說,通過設備控制,空中魚池里溫度穩定在28℃左右,為石斑魚這樣的海水魚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
??“‘海鮮陸養’對供電質量要求很高,日常的巡視和檢查必須特別細致,尤其是鋪設的線路絕對不能存在漏電隱患。”國網武漢供電公司營銷部副主任余樂說,武漢入伏后的高溫、暴雨雷電頻發,針對這類用電需求高的企業,國網武漢供電公司專門成立了30個服務專班,不僅常態化地開展上門用電體檢、開展培訓,還對企業的供電線路,進行高頻次的巡視運維,杜絕因用電問題帶來的風險。
??中科生態總裁楊琳介紹,通過在“空中魚廠”一年的實驗,1立方水體魚類產量達到70公斤以上,對比傳統水塘的產能,提升了一二十倍。規模化量產后,也實現了批次產出規格一致。
??“節水、節地的一系列綠色發展實踐,不僅破解了‘海鮮陸養’難題,更讓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成為可能。”楊琳說,采用這樣的“海鮮陸養”,與傳統空運相比,海鮮無需經過長途運輸和暫養環節,新鮮度和口感得到保障,成本降低近30%。新鮮活魚直送餐桌,全過程不超過2小時。目前技術設備等已走出武漢,在貴州、都江堰等地產業化落地應用。
記者熊琦、鄧楠
責任編輯:連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