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精養革新,溫棚土池領航,工廠化養殖突破,攻克“四季有蝦”,湖北潛江一直在探索。
在“蝦十條”的指引下,去年,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潛江揭牌,潛江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省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等7家單位,重點攻關“四季有蝦”核心技術。
“四季有蝦”有哪些創新技術?需要攻克哪些難關?5月21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一探究竟。
池塘精養——
住“水下森林” 吃“營養套餐”
初夏時節,潛江后湖張家窯“四季有蝦”試驗示范基地,一只只小龍蝦個大體肥,色澤紅潤,品相喜人。
“5月21日,14畝的7號池,捕撈662斤。”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明波拿起手機,給記者看剛收到的數據和視頻。
據介紹,從5月10日開捕至5月21日,7號池已產蝦2687斤,其中,7錢以上的大蝦占76%,1兩以上的“炮頭”占40%。
如何做到龍蝦產量高、品質優?李明波說,“四季有蝦”需要攻克四道難關。
第一關,越冬。秋冬季節,小龍蝦要打洞冬眠。李明波指著眼前的池塘說,去年,他們對池塘臨水面四周加裝圍網,防止小龍蝦上爬打洞。
第二關,營養。冬季的小龍蝦基本處于不攝食、不活動狀態,個頭小、肉少。基地工作人員根據龍蝦冬季營養吸收和轉化特點,缺什么,就補什么,制定“營養套餐”,保證小龍蝦冬季也能進食生長。
第三關,環境。走到池塘邊,只見清澈的水面下,苦草、菹草、伊樂藻等水草欣榮搖曳,仿佛一片“水下森林”。李明波說,養蝦先養草,不同季節選擇不同的水草搭配栽種,確保四季有草,為小龍蝦生長提供適宜的生態環境。
第四關,水質。銷售完春蝦后,池塘殘留的有害物質累積在底部,對養殖秋蝦造成影響。為此,工作人員研究出微生物制劑,對池塘定期消殺處理,改善池塘黑底和水質變差等問題,確保好水養好蝦。
目前,“四季有蝦”養殖模式畝產冬蝦200斤,全年可達800斤。
“我們正在試驗輪收輪放模式,一邊收成蝦,一邊投蝦苗,養殖產量將有更大突破。”李明波介紹,他們還將探索蝦稻田四季有蝦模式,讓蝦稻田四季都有蝦,四季產大蝦。
溫棚土池——
蝦菜共生 大棚也能玩“混搭”
龍蝦養殖、大棚蔬菜,單拎出來不稀奇,但一邊養蝦、一邊種菜的設施大棚,你見過嗎?
5月21日,在潛江高場街道小龍蝦“四季有蝦”溫棚土池養殖模式試驗基地,記者就見到了這一幕。
一座1萬平方米的玻璃溫棚里,6個500平方米的養蝦土池一字排開,一只只肥美的小龍蝦在池里嬉戲;養蝦池旁,立體管道水培架上芹菜、生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水培架里水的來源,就是旁邊的養蝦池。”溫棚土池項目現場負責人馮立慎介紹,華中農業大學袁勇超教授團隊研發的“蝦菜共生”系統,將養蝦池和種菜池相互串聯起來。
“蝦的糞便和餌料殘渣經過分解、過濾后變為蔬菜的‘營養液’,蔬菜在充分吸收營養的同時,又將水凈化循環給蝦用。”馮立慎說,蝦肥水、菜凈水、水養蝦的生態模式,無污染、零排放,讓養蝦不換水、種菜不施肥。
去年以來,袁勇超教授團隊利用溫棚土池的溫控優勢,結合小龍蝦的繁殖和生長特性,通過水草立體化種植、精準營養與投喂等關鍵技術,實現月月有菜摘、季季有蝦吃。
目前,該模式下,單茬大規格優質龍蝦苗種產量已達到每畝100公斤以上,高品質成蝦養殖每年可達4至5茬,平均每年畝產高達400公斤,其中7錢以上大蝦占比超60%。
工廠化養殖——
享受“獨門獨棟” 配備“恒溫泳池”
小龍蝦“住進”工廠里,“獨門獨棟”還配備四季恒溫泳池,這樣夢幻般的場景,在潛江變成現實。
在小龍蝦“四季有蝦”工廠化養殖基地,41個藍色帆布池和56個白色圓形養殖桶整齊排列,小龍蝦有的在蝦巢休息,有的在攀爬架上玩耍。
基地里,機器的低鳴聲在回響。“那是增氧機、控制器和風機在工作,所有養殖用水每日都在重復‘自潔’。”現場負責人馮世豪介紹,養殖用水先由微濾機將蝦的殘餌糞便攔截分離,再進入生化池進行消毒,可以實現循環使用。
該基地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田娟團隊負責,小龍蝦工廠化養殖的核心理念是用最少的地、最省的水,養出最優質的水產品。
如何控制溫度,是工廠化養殖的關鍵一環。馮世豪說,為控制水溫,他們引進了一臺水產養殖恒溫熱泵,處理過的水經過水泵加熱后投入使用,為冬季養蝦提供有利條件。
“僅僅20天時間,工廠化養殖的蝦苗可長到20克。”馮世豪說,這一新型室內工廠化養殖技術體系,讓小龍蝦擺脫季節限制,不再靠天吃飯,達到高產優質好蝦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