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防城港5月10日電 (何寧)5月9日,廣西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暨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在防城港召開。據了解,“十三五”以來,廣西漁業總產量常年位居全國第八,西部地區第一,年均增速高出全國平均0.4個百分點。
據介紹,2023年全區水產品總產量377萬噸,排全國第八位,西部地區第一,同比增長3.6%。其中,現代設施漁業產量達210萬噸,占全區養殖總產量的65%。自2021年以來,累計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0個,國家級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骨干基地60個,水產類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基地2個,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10個,全國文明漁港4個。
近年來,廣西加快傳統漁業向高效集約的設施漁業養殖模式轉型升級,穩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科學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有序發展海洋增養殖漁業,引導近岸養殖向深遠海布局,建設現代海洋牧場。2023年,廣西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1251.54億元,二三產業產值比重由2020年的50.7%提高到53.4%。
同時,廣西積極培育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加強水產品初加工與冷藏保鮮設施設備建設,支持各地發展水產品加工冷藏物流園,大力發展漁港經濟區,拓展完善漁港服務功能。先后有“三江稻田鯉魚”“欽州石斑魚”“北海沙蟲”“融水田鯉”等產品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登記保護,全區有效期內的漁業類地理標志農產品20個。
此外,廣西漁業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升。廣西持續加強科技攻關、種業振興、技術革新,以高科技培育現代漁業新質生產力,全面完成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認定自治區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單位20家,在全國率先建立省級漁業生物種質資源數據庫,在全區布局建立15個活體分庫,聯合企業收存特色種質資源17種7.13萬個活體。建成國家和自治區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6個、良種場35家。2021年以來,累計有“小棚對蝦養殖技術應用與推廣”“螺螄籠式吊養生態養殖技術”等15項技術列入廣西農業主推技術,在全區范圍內推廣應用。
下一步,廣西將強化科技賦能,深入實施水產種業振興行動,進一步強化三產融合和對外交流合作,統籌抓好漁業安全和統計工作,加快打造廣西“藍色糧倉”,扎實推動全區現代漁業和海洋牧場建設工作高質量發展。
(責編:覃心、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