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2歲的徐大寶,是宣城市宣州區朱橋鄉油榨社區土生土長的農民,過去以種植水稻為生,前些年,看著村里撂荒的土地可惜,和家人一合計,便流轉下來,挖成蟹塘開始養殖螃蟹,這一養就是好幾年。
朱橋鄉油榨社區是遠近聞名的水產養殖村,許多村民祖輩就是蟹農。憑借豐富的養殖經驗和優良的水域資源,不少人利用家門口的池塘養魚養蟹,還有人在承包田里挖塘養蟹,徐大寶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這幾年養殖效益逐年看漲,荷包不斷鼓起來,但是養殖螃蟹投放的養料,加上螃蟹的排泄物,使得水體日趨富營養化,也讓水塘環境保護壓力倍增。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根據《宣城市宣州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宣州區著力健全耕地保護長效管控機制,確保區域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并建立起層層抓落實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機制。
據了解,徐大寶挖塘養蟹地塊屬“三區三線”劃定成果中的永久基本農田,是典型的耕地“非糧化”行為,按照規定應逐步恢復成耕地并種植。
通過多次上門宣傳耕地保護政策和耐心勸導,徐大寶認識到耕地保護的重要性,不僅欣然接受蟹塘還田,還主動配合恢復耕地工作。
2023年8月11日,他在《永久基本農田恢復補償協議》上簽了字,當年9月9日之前,在宣州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協助下,徐大寶將養殖地塊恢復種植條件,共恢復耕地面積39.24畝。
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復耕要保障,復種也不能落下。
“蟹塘還田后,還趕種了一季小麥,今年直接轉化種植模式,準備嘗試稻蝦混養。”徐大寶說,跟著國家政策走,肯定不會錯!只要地不閑,同樣有收成。
(責編:關飛、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