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基地申報工作的通知》(農辦漁〔2024〕號)要求,為做好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基地評估工作,2月29日,在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的指導下,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組織有關專家,通過視頻會議形式,就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基地評估工作相關事宜開展了集中研討。本次活動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相關處室負責人主持,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衣艷榮,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中國水產學會秘書長崔利鋒出席并講話。
衣艷榮在講話中指出,當前長江中華鱘自然種群已經連續7年沒有發現自然繁殖,保護形勢十分嚴峻,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針對長期以來中華鱘種質資源分散、保種繁育工作缺乏長期投入保障等相關問題,以本次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基地評估認定工作為契機,推動相關保護方面形成合力,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高效務實地開展中華鱘保護工作,推動中華鱘野外自然種群資源的加快恢復。
崔利鋒宣讀了本次評估專家組名單,介紹了全國水產總站學會目前開展的相關工作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他指出,中華鱘作為長江流域的珍稀旗艦物種,其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長江十年禁漁階段性成效,全國水產總站學會參與這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將全力配合部長江辦和評估專家組,提供各項服務和支撐,為評估工作科學、規范、高效完成做好保障。
會議對《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基地評估工作方案》及配套評估打分表、遺傳檔案采集要求等材料進行了研討,全國水產總站學會資源養護處相關同志介紹了上述材料的具體內容,16位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基地評估專家組成員參與研討,并提出了修改意見建議。
下一步,全國水產總站學會將按照農業農村部通知要求和《工作方案》確定的進度安排和評估程序,組織評估專家組做好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評估工作,推選出一批建設標準高、保種能力強的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基地,推動中華鱘種源保護和繁育能力切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