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變肉”,讓長春肉牛發展到165萬頭;“萬畝棚膜”,讓長春冬季依然滿室翠綠;稻蟹綜合種養,讓長春農業更加熠熠生輝。
2023年,吉林省長春市農業總產值完成1002億元、同比增長5%,產業多元發展的農業體系正枝繁葉茂。
農業總產值是指一定時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農林牧漁業全部產品的總量,反映的是農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成果。
翻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樹立大食物觀”首次被納入“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章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踐行大食物觀,合理開發利用東北各類資源,積極發展現代生態養殖,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并舉的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大產業。
2023年,長春市生豬發展到1133萬頭,同比增長2.7%;肉牛發展到165萬頭,同比增長11.9%;羊發展到145.5萬只,同比增長0.6%;禽發展到3.36億只,同比增長3%;肉類產量達到123萬噸,同比增長6.5%;禽蛋產量達到28.9萬噸,同比增長0.3%;奶類產量達到7.4萬噸,同比增長7.8%。
黑土地上的“大食物”正成長為大產業。
大食物觀,讓人們對營養需求日益多元、全面、均衡,正由理念逐步變為現實。
三百萬頭肉牛產業建設工程穩步推進
大食物觀對應著“糧食觀”,食物不再只是水稻、小麥等主糧,還包括蔬菜、水果等副食產品,肉、蛋、奶、魚等動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質等可食物品。長春市啟動實施了“秸稈變肉”暨三百萬頭肉牛產業建設工程,目的是樹立大食物觀理念,統籌推進糧食和肉牛產業發展。
總投資35.96億元的長春城開農投綠色循環畜牧產業示范園里,建有201棟牛舍,可存欄肉牛8.2萬頭,是目前國內單體最大的現代化肉牛養殖場。此外,園區還建有年產24萬噸的飼料加工廠、年處理55萬噸糞污和生產30萬噸有機肥加工廠、日處理5000噸凈水廠以及80公頃粗飼料種植基地,這些設施共同為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肉牛生產技術研發中心、數字化肉牛產業信息平臺,從科技方面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長春市肉牛養殖迎來了新發展階段。
2023年,全市千頭以上牛場達到20戶,同比增長17.6%,其中萬頭牛場3戶。超萬頭養殖大鎮、超千頭養殖大村、飼養量50頭以上養殖大戶分別達到50個、300個和3000個,同比增長16%、20%和36%。全年開工肉牛屠宰加工項目5個,屠宰能力達到120萬頭,實際屠宰加工45萬頭以上,同比增長12.5%。全市開工投資500萬元以上肉牛產業項目64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6個,同比增長23%;萬頭牛場項目7個,同比增長130%,千頭牛場項目27個,同比增長35%。皓月、五棵樹兩個黃牛交易市場年交易量10萬頭,交易額達20億元。農安肉牛交易中心啟動規劃設計,皓月、城開等重點企業線上線下營銷模式不斷創新,京東等營銷頭部企業進駐長春。全市肉牛產業融資規模達150億元,同比增長25%。“皓月當空”“黃牛遍地”的美好圖景正加速呈現。
特色產業鏈建設風生水起
日前,雙陽區鹿鄉鎮鹿鄉村的2.6萬頭梅花鹿正悠閑地在鹿圈里吃飼料。長春市萬鹿源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平告訴記者,這些梅花鹿吃的是村里生產的青儲玉米飼料,鹿兒長得好,產的茸質量就好,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
“2023年,鹿鞭、鹿尾、鹿心、鹿油等鹿副產品采購量達到30噸左右,采購金額達4000多萬元,為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吉林省東鰲鹿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艷梅介紹,早在2020年,東鰲鹿業就成立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當地許多梅花鹿養殖戶增收。2023年,企業進一步擴大與合作社的合作規模,鹿副產品采購量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
這只是長春市農業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側影。
生豬產能調控能力增強。2023年年初以來,長春市重點抓好省級以上生豬產能基地建設,緊盯大縣、大場、大戶,堅持抓大不放小、以大帶小,促進生豬產品均衡上市。華正、高金、佳龍3家生豬全產業鏈龍頭企業穩步發展,禹澤、眾品等年產值億元以上屠宰加工企業達到11家,生豬年屠宰量275萬頭。
肉雞全產業鏈發展迅速。德惠市肉雞三產融合示范園等7個肉雞重點項目正抓緊施工,正大、德大、德翔等5家肉雞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帶動力增強。耘墾、禾豐等年產值億元以上屠宰加工企業達到6家,肉雞年屠宰量1.8億只。
鹿業產業勢頭良好。雙陽區鹿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進展順利,東鰲、世鹿、長生等10家規上鹿產品加工企業穩步發展,梅花鹿年屠宰量1.8萬頭。
提升“菜籃子”穩產保供能力
冬日,位于雙陽區奢嶺街道的種植基地里,現代化溫室內溫暖如春,綠色仍是主色調。茼蒿、菠菜、小白菜等長勢喜人,收割、打捆、切根、裝車,工人們每天都要采收新鮮蔬菜,配送至會員家庭。
“今年香蔥長得好,又是個豐收年。”公主嶺市三里堡子村種蔥大戶于德指著村里的香蔥大棚說,全村耕地面積364公頃,各類蔬菜大棚1708棟,其中,80%大棚用來種植香蔥。2023年,三里堡子村年產各類蔬菜4000萬公斤,產值達近2億元,帶領區域內部分農戶增收致富。2024年,預計全村產值增長1500萬元,農戶人均純收入至少提高5000元。
從“有啥吃啥”到“想吃啥有啥”,市民的“菜籃子”不僅充裕,品種更是豐富。長春市全力提升“菜籃子”穩產保供能力,落實吉林省“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通過建棚室、強技術、提產能等一系列措施,著力打造以長春市為軸心的中國北方蔬菜產銷集散中心,穩步提升冬春季蔬菜自給率,實現夏秋季北菜南運。從“提籃小賣”到產業化經營,從優化種植結構到集群式發展,從“一村一品”建設到區域性布局……不斷發展的蔬菜產業,在廣闊的田野上繪就出強村富民的“錢景”圖。
綜合種養 漁業“賦能”花樣翻新
冬日,德惠市五臺鄉億畝田米業生產車間里,工人有序忙碌。從2023年10月到2024年春節前,公司已收購新水稻1500噸左右,新米一上市便訂單不斷。
作為長春市的主要水稻產區,像億畝田米業這樣的稻米加工企業在德惠市共有54戶,包括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和8家省級龍頭企業,常年加工企業30戶,水稻年加工量80萬噸左右,大米年產量約54萬噸。據估算,2023年,德惠市水稻產量可達5億公斤。
2023年,德惠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5萬畝,通過將5個連片鄉鎮劃立為水稻種植核心產區,打造稻田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目前,園區內已基本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綠色水稻訂單種植模式,“鴨田稻”“蟹田稻”“魚田稻”等有機水稻種植新模式新技術不斷發展。
科技賦能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綠色養殖進入新境界。大銀魚、黃河鯉、南美白對蝦等名優特養殖品種比重進一步提高,加州鱸、興凱湖大白魚等新品種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并逐步形成區域特色,目前,苗種繁殖和增養殖在長春市相繼取得成功。
好水質,是培育優良水產的基礎。目前,長春市大水面凈水漁業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全年投放濾食性魚類900萬尾以上。通過示范區建設,有效發揮了大水面凈水漁業生態功能,走出一條水域生態保護和漁業生產相協調的發展之路。
作為餐桌上的美味,水產品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長春市各級漁業部門積極推進水產原(良)種、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水產品質量檢測和漁業環境檢測體系建設。目前,長春市各縣(市)區均已建立水生動物測報點及環境監測技術機構。
由粗到精、由短到長、由單一到復合,長春市通過樹立踐行大食物觀,推動農業擴規模、增效益,建設全國高端食品加工基地,讓更多本地優質食品進家庭廚房、上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