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廈門1月28日電(記者鄔金夫、陳弘毅、李坤晉)十余萬張照片,記錄著王先艷與中華白海豚的不解之緣。
在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先艷的眼中,中華白海豚是“家人一般的存在”。每個月,王先艷和同事都要乘坐小船,在廈門灣巡弋探訪這些海洋中的“家人”,用近一周的時間對中華白海豚進行科研記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頭名叫‘大白’的中華白海豚。我們出海經常能看到它,記錄到它帶著四個孩子出來‘遛彎’,可以說有豐富的帶娃經驗?!蓖跸绕G笑著說。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海上大熊貓”之稱。作為指標性物種,中華白海豚的生存情況反映了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八鼈冊趶B門灣的碧波中度過一生,是這里真正的‘原住民’?!蓖跸绕G說。
王先艷及其科研團隊給每一頭觀測到的中華白海豚都建立了詳細檔案,記錄著它們的活動軌跡,為開展相關保護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沿著海邊散步時,曾多次看到中華白海豚的身影?!懊看慰吹竭@些‘海上精靈’,我都忍不住駐足欣賞它們的曼妙身影,感覺很奇妙?!?/p>
在多年以前,中華白海豚曾一度陷于瀕臨滅絕的處境。由于圍海造田、海漂垃圾泛濫、漁業過度捕撈等問題,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在科研工作者的呼吁下,1997年,廈門市正式成立了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后又與其他保護區合并升級為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 “原住民”,廈門市還對海洋工程建設做出嚴格規范,充分評估所建項目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并提出配套的保護措施,全程跟蹤監測。
“在海上施工時,我們會布置警戒船,如果在1千米的范圍內發現中華白海豚,我們會立刻通知施工方暫停施工,等它們安全離開后再恢復施工?!睆B門市資源規劃局保護區事務中心副主任劉偉說。
除了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廈門還持續加強增殖放流工作,給中華白海豚補充更多“口糧”。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五年來已經投放了超過20億尾海洋生物種苗,中華白海豚有了更豐富的食物補給。
隨著保護工作的逐步推進,中華白海豚在廈門海域種群數量保持穩定?!半嘣诔侵?,城在海上”,是美麗廈門的生動寫照。
廈門市資源規劃局保護區事務中心主任蔡立波說:“我們會繼續努力,采取更多更完善的保護措施,讓中華白海豚在廈門生活得更加‘舒適’,也讓海邊的美麗邂逅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