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市地處黔江、郁江、潯江三江交匯地帶,有較廣闊的淡水養殖水域,不僅漁業養殖面積廣、品種多、產量大,同時也是廣西淡水漁業養殖大縣。2022年8月,“桂平市北歸硒田稻漁產業示范區”成功創建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四星級);2023年1月,桂平市獲評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同年11月獲評“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
近年來,桂平市聚焦淡水養殖,大力發展生態漁業,通過設施化養殖、示范化創建、標準化管控、產業化經營等方式,促進魚肥民富,助推漁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該市共有水產養殖面積7.359萬畝,水產品總產量8.699萬噸。其中,淡水養殖水產品產量8.2777萬噸,同比增長13.15%。
設施化漁業水平不斷提高
1月8日,走進桂平市三棵竹水產品養殖有限公司,只見生物浮床將平滑的水面劃分成一條條整齊排列的寬5米長22米的“跑道”,桂平市三棵竹水產品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陸修恒舀起一勺魚料向“跑道”撒去,魚兒紛紛搶食,激起一朵朵歡快的水花,場面頗為壯觀。
“我們這個‘跑道’原來是一個礦坑,現在一個‘跑道’養的魚1萬尾左右,相當于七到八畝魚塘這么多。‘跑道’式養魚,無論是喂料、放魚、捕撈、賣魚都很方便、高效。”陸修恒介紹,該池塘循環水“跑道”式養殖示范項目現有漂浮式養殖水槽16條,配套有增氧系統、吸污系統、攔魚網、水質監測系統、物聯網管控軟件系統等設施,年產成魚80多萬斤,年總收入超650萬元。
近年來,桂平市充分利用本地水產養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利用閑置坑塘、廢棄礦區、庭院空地,通過升級傳統養殖基地設施設備,大力發展集約高效的設施漁業,成功培育、發展了池塘工程化循環水“跑道”式養殖、陸基循環水圓形池養殖、光伏基地“漁光互補”、工廠化育苗等多種模式,實現漁業增效、生態增綠。目前,該市在養“跑道”式養殖水槽227條,陸基圓形養殖池584個。2023年,該市設施漁業產量 1.3萬噸,同比增長23.61%;產值9.2452 億元,同比增長7.94%。
示范化創建促進產業增收
“你看,我今早賣蝦就有3000元收入!”南木鎮朱鳳村村民梁海高興地拿出手機展示他賣蝦的收款記錄。據梁海介紹,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2022年開始加入稻蝦種養的行列,目前養有小龍蝦50多畝,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
梁海所說的龍頭企業,正是位于南木鎮中橋村的廣西桂平維軍生態農業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先后獲得“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全國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骨干基地”“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等榮譽稱號。目前,該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示范帶動的模式,帶動、輻射周邊農民種養稻蝦1萬多畝。
為擦亮“中國富硒小龍蝦之鄉”字號,近年來,桂平市以稻蝦平養模式為抓手,因地制宜利用光伏板下田塊、旱改水田塊、冬閑田養殖等養殖小龍蝦,大力推動稻蝦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目前,該市形成了以大灣、江口等沿江9個鄉鎮為“稻蝦融合發展示范帶”,以南木鎮、厚祿鄉為產業發展核心的“一帶雙核”發展格局。2023年,該市稻蝦種養面積7.8萬畝,同比增長47.17%。全年小龍蝦產量累計9458噸,同比增長34%;建成稻蝦產業基地196個,稻、蝦產業全年綜合產值8.2億元。
桂平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覃海強介紹,桂平市從最初的“圍溝種養”到現在大力推廣的“平養種養”模式,都堅持“雙季稻為主,先種稻,后養蝦”原則,不斷探索形成“雙季稻+淺溝+平養”一套適合本地的種養模式,確保糧食穩產、農民增收。
品牌化打造成就億元大產業
位于桂平市金田鎮古東村的明洋黃沙鱉養殖場占地面積10多畝,擁有各大小池50多個。“我們主要以育黃沙鱉苗、銷售商品鱉為主,年售鱉苗超20萬只,年產值70萬元左右。”桂平市金田鎮明洋黃沙鱉養殖場負責人林明洋說,2003年開始,利用自己屋后的空地探索發展黃沙鱉養殖,經過20多年的養殖經驗積累,形成了“庭院漁業”建池養黃沙鱉的模式。同時,還為養鱉戶提供苗種、飼料和技術,解決黃沙鱉苗和商品鱉的回收和外銷,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據悉,該養殖場是桂平市黃沙鱉養殖示范基地,被評為“貴港市示范家庭農場”。
近年來,桂平市積極探索“ 仿野生生態 ”黃沙鱉養殖模式。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閑地搭建仿野生生態場景,建池養鱉發展“ 庭院漁業 ”,穩步推動黃沙鱉仿生態養殖提檔升級。大力推進“ 桂平黃沙鱉 ”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開展綠色食品認證。目前,該市已建成黃沙鱉養殖示范場8家,黃沙鱉庭院養殖戶1.1萬多戶,總面積1.24萬畝。2023年黃沙鱉產業產量達6636噸,產值7.96億元。
如今,發展黃沙鱉庭院養殖已成為桂平市養殖業的一大特色。2010年,原農業部批準對“桂平黃沙鱉”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2020年“桂平黃沙鱉”被列入第三批廣西農業品牌目錄。(王勇 葉靜靜)
(責編:王勇、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