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近年來,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我市漁業先后經歷了湖庫拆圍和重點水域禁退捕,水產品產量斷崖式下降,漁業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倒逼我市漁業實施轉型發展。
2023年十堰“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李新、彭家清提出關于加快設施漁業發展的建議。記者自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廣陸基設施漁業,不斷提高設施漁業集約化生產水平,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市設施漁業規模達到168萬立方米。
■記者 吳忠斌
響應政策:探索水產養殖轉型發展
2022年12月30日,位于鄖陽區梅鋪鎮泉灣村的湖北漢江鱘魚谷產業園正式投產。漢江鱘魚谷項目總投資30億元,占地面積3000畝,以俄羅斯鱘魚養殖為主,其中鱘魚養殖基地共4期,占地面積920畝,將建設全球最大的自流水鱘魚養殖基地和漁光互補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同步建設國際魚子醬產業展業中心、國際鱘魚文化交流中心、探險公園、國際產業園以及室內工廠化養殖車間、室外循環水生態養殖魚池及環保設施、園區道路、水道管網等配套設施,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漢江鱘魚谷由湖北清江鱘魚谷特種漁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該公司是全國魚子醬行業的龍頭企業。項目全部投產后,將形成從鱘魚良種繁育到魚子醬、魚肉制品加工出口、年產值達10億元的全產業鏈。
漢江鱘魚谷項目模式成功運行,為我市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如何在新的產業政策下讓水產養殖闖出一片新的天地,成為一個全新的課題。
十堰南北氣候兼有,水域環境優良、水生種類眾多、流水資源豐富。丹江口庫區網箱取締和長江十年禁漁政策推進,倒逼十堰漁業轉型發展。依托十堰優質的水資源,發展設施漁業成為重振全市漁業產業的新方向。預計到“十四五”末,全市設施漁業基地規模達300萬立方米,水產品產量10萬噸,漁業綜合產值達到70億元。
委員建議:加快發展陸基設施漁業
陸基設施漁業作為一種新型的綠色低碳養殖模式,養殖產量是傳統養殖產量的數倍,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抓手,是促進退捕漁民轉產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現代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市政協委員李新、彭家清認為,盡管我市陸基設施漁業具有技術模式效果好、環保達標排放少、養殖生產效益高、市場產品前景廣等諸多優勢,但仍存在漁業基礎條件落后、服務體系不完善、經營機制不靈活、漁業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嚴重影響我市漁業健康發展。
對此,李新、彭家清建議,加大政策支持,由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陸基設施漁業的意見》,市、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設施漁業發展,重點支持設施漁業基地建設、苗種繁育、品牌建設、技術培訓等;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大力推廣高效健康養殖模式,提高設施漁業集約化生產水平,不斷提升投入產出率;強化科技支撐,搭建合作平臺,深化校企聯動,促進成果轉化,加強在種苗繁育、餌料開發、病害防治、產品加工等方面協作攻關,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強綜合保障,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為養殖主體提供便利優惠的金融產品。鼓勵規模漁業養殖主體開展“農擔貸”,并給予一定比例的貼息貸款支持。
部門行動:全力推動漁業健康發展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3年4月,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全市陸基設施漁業的意見》,該意見充分吸收了兩位委員的建議,從目標任務、政策扶持、保障措施等三個方面,對我市設施漁業發展提出了具體指導。該局正在根據《意見》有關精神,擬從工作機制、技術服務、苗種繁育、培育品牌、金融保險支持等方面細化措施,強化資金保障、協調金融、保險、科技、農機等各方面支持,凝聚共識,形成發展合力。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廣陸基設施漁業,不斷提高設施漁業集約化生產水平,全市設施漁業規模達到168萬立方米。下一步,該局將進一步推廣高效健康養殖模式,持續擴大設施漁業規模;指導各地整合包裝項目,加大對冷鏈物流冷凍加工設施設備支持力度;配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符合土地政策和城鄉規劃的前提下,繼續優化用地審批流程,縮短辦理時限,為陸基設施漁業發展打好基礎。
該局還積極引資引智,赴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對接,組建市級陸基設施漁業服務團隊,負責養殖尾水治理、設施設備技術集成優化等及本地特色品種人工繁育等技術服務。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模式,結合十堰實際,選定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技術、水產綠色圈養技術、翹嘴鲌陸基圓池養殖技術等進行重點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