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千湖之省、魚米之鄉”,淡水水產品產量連續27年居全國榜首。近年來湖北省漁業系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以科技創新服務漁業產業鏈、供應鏈,抓好“蝦十條”“鱔七條”工作落實,全力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切實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貢獻漁業力量。
在武漢市黃陂區的一家水產養殖企業里,數十個巨大的藍色圈養桶十分惹眼,企業負責人宋建告訴我們,他們這采取的是陸基循環水養殖模式,是科技服務漁業產業鏈“515”行動中,院士專家團隊大力推廣的池塘工程化綠色高效養殖技術。這種養殖模式通過循環利用水體,減少了水資源的消耗和污染,大大提高了養殖品質和效益。
沿著現代漁業的方向,湖北設施漁業異軍突起,循環水工廠化、陸基工程化、池塘設施化等現代養殖方式得到大力推廣,實現了高產、高質、高效、零排放。目前全省設施漁業規模達到686萬m3,居中部第一,稻漁生態種養規模達802萬畝,居全國第一,成為了湖北漁業經濟新增長極。
為大力發展漁業特色產業,2023年湖北省先后出臺了“蝦十條”“鱔七條”,從品牌提升、科技創新、強鏈延鏈等多方面支持產業發展。全省上下迅速行動,致力打造全省現代農業的示范樣板。2023年年底,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潛江市揭牌,潛江市聯合中科院水生所、省農科院等7家省內科研單位,聚焦“養好蝦、養大蝦、一年四季都養蝦捕蝦”目標,在良種選育繁育、種養模式升級、加工技術研發、爆款產品開發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在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方面,我省相繼建立13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70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持續推進重點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長江禁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十年禁捕政策實施下,“水中有魚、岸上有綠、綠中有景、人水相依”的美好圖景正在繪就。在長江黃岡黃州段,記者看到遷徙到此越冬的天鵝、豆雁等候鳥,時而翱翔天際、時而在遼闊的江面休憩,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無限生機和活力。
下一步,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將著力在穩產保供、綠色發展、產業融合、科技支撐、資源養護上狠下功夫。以生態綠色為底色,進一步擦亮湖北淡水產品產量第一大省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