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2月1日電 (記者 殷立勤)記者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獲悉,中國自主研制的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201”號11月30日起航,首次奔赴遠洋,執行“2023年度公海漁業資源調查(西北印度洋)”航次任務。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方輝介紹,大洋公海是我國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海洋戰略的重要戰略支撐點。開展大洋公海漁業資源調查,是實現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支撐。
“藍海201”號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綜合性漁業科學調查船,它與“藍海101”號為“一型兩船”的姐妹船,是農業農村部迄今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兩艘調查船投入使用,提升了我國現代海洋漁業基礎保障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將為支撐我國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拓展深藍漁業、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藍海201”操縱靈活,適航性和耐波性較好。船體總長84.50米、型寬15米、滿載排水量3289噸、續航力達1萬海里,配備有國際先進的科學調查系統。它可滿足無限航區和南北兩極(除冰區以外)海域的航行要求,技術水平和調查能力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能夠開展漁業資源調查評估、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評價、漁業衛星遙感應用、漁具漁法研究與試驗等科學研究任務。
本次科考是東海所自有科學調查船時隔35年后,再次遠赴大洋開展調查,時間長達4個月,共計調查站點100個,重點任務包括漁業資源種類組成、資源量及生物學調查,漁場形成的生產力水平、餌料基礎等生物環境調查,以及漁場形成的水文要素、物理海洋結構、氣象要素等非生物環境調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