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鮭鱒魚類、鱘魚類和土著魚類養殖已形成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尤其是在鱘魚產業方面,四川聚集了一批有實力的龍頭公司,帶動鱘魚養殖、加工規模全國領先。去年全省魚子醬產量達58噸,居全國第二位,占全球魚子醬總產量的12%,出口量48.3噸,居全國第二位。
養殖品種
冷水魚養殖主要有鮭鱒魚類、鱘魚類和土著魚類三大類。
鮭鱒魚類以虹鱒為代表,年產量1000噸左右,排名全國第五位;
鱘魚類品種眾多,如海博瑞鱘、俄羅斯鱘、西伯利亞鱘,年產量6000噸左右,排名全國第二位;
土著魚類以裂腹魚為代表,年產量約1000噸。
養殖區域
形成“一核三帶”分布格局。“一核”指的是以雅安、成都為核心,“三帶”則是以綿陽、德陽、廣元為主,以樂山、涼山、攀枝花為主,以眉山、宜賓、瀘州為主的三條冷水魚產業帶。
優勢特色
2022年,全省魚子醬產量達58噸,占全球魚子醬總產量的12%。其中出口量48.3噸,出口創匯9490萬元,產量、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二位。
計劃到2025年,實現全省魚子醬年產量150噸,躍居全國第一位,魚子醬及相關產品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其中出口創匯3億元以上。
“大家記得取號哦!”10月1日11時,還沒到午飯時間,成都彭州市龍門山鎮小魚洞社區的“特色冷水魚”餐館門口已經排起長龍。
對于絡繹不絕的客流,龍門山鎮餐飲協會會長郭福興并不奇怪。他說,地處湔江沿岸的龍門山鎮盛產冷水魚,特色餐飲成了當地吸引游客的一大招牌,一年要“吃掉”17萬斤冷水魚。不僅是彭州,雅安不少鄉鎮每年“吃掉”的冷水魚數量也很驚人。
冷水魚產業不僅在湔江流域、青衣江流域發展壯大,更在逐步改寫四川乃至全國的水產產業版圖。
先天優勢
四川養殖區域廣,靠近大城市
“啥是冷水魚?”即便是打出了名氣,郭福興每天仍然要面對游客同樣的問題。
省水產局產業發展處處長曾開虎介紹,冷水魚有別于常規養殖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等溫水性魚類,生活在溫度較低的水域中,“常見的有鮭鱒魚類、鱘魚類等,肉質緊實細嫩,土腥味等異味較少。”
冷水魚大受市場歡迎,刺激了鮭鱒魚類、鱘魚類人工馴化養殖。例如,挪威大西洋鮭的人工飼養年產量達到130萬噸。
成功的案例和普遍看好的產業前景,也讓國內各產區躍躍欲試。我國擁有水溫較低河段的省份并不少,青海、甘肅、貴州、云南,都把冷水魚作為水產業發展方向之一。
但四川擁有更加得天獨厚的優勢。大渡河、岷江、青衣江、沱江、金沙江等大江大河多數發源或流經川西高原,疊加相對較低的緯度和高海拔落差,形塑了低水溫河段較長、水溫月際年際變化不大且河流無結冰期等先天優勢,是冷水魚適生區之一,能夠養殖鱘魚、鮭鱒魚等諸多冷水魚類。“另外,從市場角度看,四川冷水水域距離成都、重慶等重要消費城市較近,優勢明顯。”曾開虎表示。
已有格局
“三條魚”落戶“一核三帶”
9月27日14時,一輛活魚運輸車駛入雅安市天全縣樂英鄉姜家壩村的川澤漁業有限公司魚苗養殖基地,裝上3萬尾虹鱒魚苗后,運往一家商品魚養殖基地。川澤漁業負責人馮波介紹,公司主要養殖虹鱒魚苗、鱘魚苗和裂腹魚苗,常年養殖規模600多萬尾。
曾開虎介紹,當前四川冷水魚養殖主要有鮭鱒魚類、鱘魚類和土著魚類,其中,鮭鱒魚類和鱘魚類多是引進品種。鮭鱒魚類以虹鱒為代表,年產量1000噸左右,排名全國第五位;鱘魚類品種眾多,如海博瑞鱘、俄羅斯鱘、西伯利亞鱘,年產量6000噸左右,排名全國第二位;土著魚類以裂腹魚為代表,年產量約1000噸。
養殖區域方面,四川形成了“一核三帶”分布格局。“一核”指的是以雅安、成都為核心,“三帶”則是以綿陽、德陽、廣元為主,以樂山、涼山、攀枝花為主,以眉山、宜賓、瀘州為主的三條冷水魚產業帶。
“應該說,四川冷水魚已經形成了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尤其是在鱘魚產業方面,四川聚集了一批有實力的龍頭公司,帶動鱘魚養殖、加工規模全國領先。”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黨委書記杜軍說。
近年來,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四川冷水魚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加速完善。其中,以魚子醬生產為核心的鱘魚產業逐漸成為四川農產品出口創匯的一塊金字招牌。
魚子醬是鱘魚的魚卵制品,2022年,全省魚子醬產量達58噸,占全球魚子醬總產量的12%。其中出口量48.3噸,出口創匯9490萬元,產量、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二位。同時,涌現出了四川潤兆漁業有限公司等一批魚子醬加工龍頭企業。
四川潤兆漁業有限公司在雅安市天全縣思經鎮建成了全川最大的魚子醬生產基地。公司負責人李軍說,基地每年生產的魚子醬達到50噸,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國第二位,并遠銷 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同于鱘魚類產業的發展,鮭鱒魚、土著魚產業則更多與地方旅游資源相結合。例如彭州市龍門山鎮的冷水魚特色餐飲、雅安市雅魚特色餐飲等。”曾開虎說。
市場機遇
預制菜“風”吹來,產量整體供小于求
9月27日15時,雅安市雨城區一間會議室內,《雅安市冷水魚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修編版)審查會正在進行。“新的機遇不斷出現,尤其是鮭鱒魚和鱘魚產業,必須要對雅安市的產業規模、結構等進行一次重新規劃。”雅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鄭洪說。
新機遇在哪里?多位業內人士提到了預制菜市場。“虹鱒、鱘魚等魚類都非常適合制作魚片、煙熏魚等預制菜,這可能是未來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的一個重要機遇。”曾開虎說。
李軍明顯感受到鱘魚肉消費需求量逐漸增大。“鱘魚肉口感嫩滑、全身無刺、營養全面,十分適合做開背魚、魚肉烤串、鱘魚片等加工產品。”他介紹,去年,公司生產的鱘魚片產品達到350噸,未來兩年計劃達到500噸。
在此背景下,不少外省龍頭企業也開始落子四川。今年,全國最大的魚子醬生產企業杭州千島湖鱘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雅安市滎經縣的230畝鱘魚生態養殖系統正式投產。按照規劃,該基地可以年產魚子醬200噸、冰鮮鱘魚肉5000噸。
此外,冷水魚供小于求這一短期內無法改變的行業狀況,是市場力量頻頻布局的根本因素。去年,國內虹鱒魚消費量接近30萬噸,產量僅為4萬噸。
在龍門山鎮從事虹鱒養殖20多年的彭州涌泉冷水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宋倫祥注意到,去年國產虹鱒魚價格首次超過進口大西洋鮭,“今年9月前后,大西洋鮭32元一斤,而國產虹鱒35—40元一斤,這說明國內需求增長得快。”
號稱“黑金”的魚子醬行業,同樣迎來國內市場的快速增長。數據表明,全世界魚子醬需求增速每年增加10%左右,中國則為世界魚子醬消費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李軍表示,企業在國內銷量已連續多年實現翻番。
攻堅重點
育種、規模和加工,需要全鏈條突破
龐大的消費需求擺在眼前,四川冷水魚產業如何回應?在業內人士看來,四川要把先天優勢和產業基礎變成產業優勢,還有不少路要走。
首先是苗種繁育。“目前鱘魚、雅魚三倍體苗種可以做到自我繁育,但虹鱒魚連魚卵都要大量進口。”馮波說,一顆虹鱒魚卵進口價格就接近0.5元,“比其他的魚苗貴多了。”
近年來,國內在虹鱒魚新品種培育方面有了一定成果。中國水產學會學術交流處處長趙文武介紹,國內成功培育了多個虹鱒新品種,如“水科1號”“全雌1號”。不過,與國外品種相比,國產育苗性能等還存在明顯差異。杜軍也表示,國產的虹鱒魚苗無論生長速度還是抗病性,在“洋魚卵”面前均處于下風。
其次是養殖規模。宋倫祥說,四川冷水魚養殖模式通常為流水養殖,養殖場始終要讓冷水處于流動狀態,流水水量越大,養殖規模越大,“即便各地冷水資源豐富,但養殖規模受到冷水水量、養殖建設用地審批等客觀條件限制。”
最后是加工能力。魚子醬是四川冷水魚產業的“拳頭”,但生產魚子醬的鱘魚肉精深加工卻處于剛起步階段。放眼全省,冷水魚仍以鮮食為主,加工企業鳳毛麟角。
一些問題正在突破。去年印發的《四川省“十四五”漁業發展推進方案》提出,以雅安市為龍頭,建設龍門山地區至大巴山南麓為軸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冷水魚產業帶。
養殖規模方面,積極推廣流水池精養集約化養殖。“這是提高養殖密度、冷水魚產量的一項重要技術。”李軍說,在這種技術下,每平方米水面可養殖冷水魚50公斤左右,是常規養殖的30倍以上,目前已經在公司一期、二期養殖基地全面應用,包括即將建成投產的三期。此外,企業帶動中型養殖戶的訂單式養殖模式也被龍頭企業采用,可進一步提高養殖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魚子醬產業,今年8月,省上制定《天府魚子醬產業集群建設方案》,劍指到2025年初步建成天府魚子醬產業集群。屆時,四川魚子醬年產量將達到150噸,魚子醬及相關產品綜合產值達50億元,“天府魚子醬”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闞瑩瑩)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