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圓口銅魚在長江上游地區的種群數量較大,曾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月2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江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興兵告訴長江日報記者。
由于受到過度捕撈、環境污染、水電開發等影響,圓口銅魚洄游通道被阻隔,產卵場生境遭破壞,目前僅金沙江中下游和雅礱江下游江段尚有一定數量的野生群體。

人工養殖環境下的圓口銅魚。
作為長江上游、金沙江中下游等江段的旗艦水生動物之一,圓口銅魚的種群現狀及保護進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7年,圓口銅魚被列入農業部《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中;2021年,其野外種群被增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動物。
吳興兵參與圓口銅魚研究已有13年。據他介紹,從2007年開始,在農業農村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資助和支持下,長江水產研究所啟動圓口銅魚人工馴養繁育相關研究。
人工馴養,成為研究人員碰到的第一個攔路虎。主要原因是,這種魚特別嬌貴,是有名的水中“嬌美人”,對外界刺激很敏感,“受到驚嚇”就“以死相拼”。

人工養殖環境下的圓口銅魚。
從2007年起,楊德國研究員等研究人員,通過長江船體網箱、流水池塘、水泥池、封閉循環水系統等4種人工馴養方式進行比較研究,經過多年摸索和多次失敗,成功自主研發關鍵設備與工藝,于2012年基本確定封閉循環水系統是效果最好的養殖方式。
搞清了適宜養殖條件后,研究人員開始將重點轉向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上。
這種魚,只有每年6月有一次繁殖季。多年努力,歷經多次失敗,2013年,研究人員首次實現野生成熟親魚人工催產并零星出苗。這讓大家大受鼓舞,感到人工繁殖這一難關突破在即了。
2014年6月的繁殖季,研究人員發現,有7尾在封閉循環水系統人工培育的圓口銅魚(雌魚2尾、雄魚5尾)達到性成熟。經人工催產,獲得魚卵約3萬粒,獲得受精卵4000余粒,出苗200余尾。圓口銅魚的人工繁殖技術實現從“0”到“1”的跨越式突破后,此后的研究工作就順利很多,成果不斷,進展喜人。
2016年,圓口銅魚實現了苗種規模化生產。2020年,長江水產研究所繁育苗種數量超過15萬尾,并在當年牽頭大規模放流10萬尾。
為了開展后續放流效果評估,其中的2萬尾魚體內植入了微金屬線碼(CWT)和可見植入熒光(VIE)標記,研究人員還為它們建立了一個放流圓口銅魚分子標記及繁育親本遺傳基因數據庫。
這種大規模、多規格的同步放流,以及對放流苗種進行微金屬線碼(CWT)和可見植入熒光(VIE)標記,一直延續到后續的每一次放流。
到了2021年6月,一批人工培育的子一代圓口銅魚開始性成熟。研究人員幫助它們成功“婚配”,孵化子二代約1.2萬尾,在國內首次實現圓口銅魚全人工繁育技術突破。
2022年繁殖季,人工培育的子一代圓口銅魚,開始實現子二代規?;雒?,出苗約9.6萬尾。2022年9月6日,長江水產研究所“圓口銅魚循環水全人工繁殖苗種生產”,通過了專家驗收。
為了這樣一條水中“嬌美人”,自2007年以來,研究人員努力了16年,先后攻克野生圓口銅魚長途運輸、人工馴化、親魚強化培育、大規模人工繁殖、苗種培育以及魚病防治等多個關鍵技術瓶頸,尤其是人工子二代參與繁殖,證明圓口銅魚這個水中“嬌美人”已經“保種”成功,有望恢復壯大其自然種群,助力長江大保護和生物多樣性。
編輯:聶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