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魚蝦肥。
“上市啦,上市啦!”9月18日,在位于西安市臨潼區新豐街道的陜西鴻海澳龍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臨潼淡水龍蝦繁育基地里,工人們正熟練地將淡水龍蝦分揀、稱重、打包、裝箱。這些淡水龍蝦身披褐綠色的“外衣”,不僅色澤鮮艷,而且個頭兒大、體形飽滿,讓一旁的基地負責人王旭升樂得合不攏嘴。
“以前,我總在想家鄉養殖的魚很好吃,是不是也能養淡水龍蝦,這樣鄉親們也能有更好的收入。”王旭升說,自己自幼在渭河邊長大,大學畢業后在上海當了一名報關員,每次回家發現父輩們依然養殖傳統魚類,不僅品種單一,而且收益不盡如人意。
王旭升內心的鄉土情結被激活。再三考慮下,他辭去了工作,投入廣闊的農村天地,成為一名返鄉創業“新農人”。
“很多人遇到困難就會找借口退縮,但我認為困難也意味著機遇。”由于淡水龍蝦生長在熱帶,所以很多人認為在北方難養殖,不敢嘗試。但在王旭升看來,養殖的人越少說明發展的機會越大。
“池里的水溫度低,使蝦苗產生了嚴重的應激反應。”2013年,王旭升從浙江引進淡水龍蝦種苗4萬尾,開始從事淡水龍蝦養殖。第一次養殖并不順利,由于缺乏養殖經驗,導致11個池子里750公斤種蝦全部死亡。在養殖過程中,王旭升發現池水溫度、溶氧量等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一個環節的疏忽就可能造成“全軍覆沒”。
“這種龍蝦在南方抱卵量為200至500粒,抱卵率75%左右。而我養殖的龍蝦抱卵量不到100粒,抱卵率更是不到40%。”王旭升說,淡水龍蝦的抱卵率,直接影響著出苗數量。他請教專家后發現自己養殖的種蝦不僅缺乏營養,還缺少光照。隨后,他及時調整喂養方式。兩年后,王旭升養殖的淡水龍蝦抱卵率超過70%,龍蝦種苗的質量也得到很大提升。
淡水龍蝦在關中地區人工繁殖的突破,給了王旭升極大的信心。
“淡水龍蝦最適宜生長溫度是18攝氏度至32攝氏度。這個‘池中池’不僅可以抵御關中地區每年的‘倒春寒’天氣,還能提高水體溫度,讓龍蝦既可以順利避寒,還使它的生長周期延長一個多月。”為了解決北方養殖淡水龍蝦生長周期短和繁殖量少的問題,王旭升根據關中地區的氣候特點,在池塘中采用“池中池”養殖模式。該模式通過給池塘局部搭建早苗棚,隔出小池塘,提高局部水溫的穩定性,讓蝦苗在早苗棚里的小池塘提前生長,等到外界溫度適宜時,再把蝦苗從早苗棚移進大池塘。
“池中池”的特別設計,讓王旭升的淡水龍蝦提前上市,產量也比過去提高20%左右。
“現在,我每年還為養殖戶供應500萬尾優質的淡水龍蝦蝦苗,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王旭升通過不斷地摸索實踐,將南方養殖的淡水龍蝦在北方成功養殖。因其養殖的淡水龍蝦個大肥美,一經上市就受到消費者青睞,市場均價達每公斤40元。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了眾多養殖戶的目光。
“我們公司繁育的龍蝦種苗一半滿足周邊養殖戶需求,另一半發往全國各地。現在,祖輩養魚的地方,已經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寶盆’!”王旭升還成立了集淡水龍蝦人工繁育、加盟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公司,打造了“渭漁”等品牌,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為農戶提供種苗及養殖技術指導、成品蝦回收等一條龍式的“無憂”服務。
2020年,在第27屆楊凌農高會上,王旭升公司的“渭漁”牌龍蝦獲得“后稷獎”。2022年,王旭升養殖的淡水龍蝦被認定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還被命名為“臨潼淡水龍蝦”。2022年9月,王旭升在2022年“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中榮獲種養能手三等獎,是陜西唯一上榜的水產養殖種養能手。
“我們公司還有龍蝦品鑒體驗店。很多專門去湖北等小龍蝦產地吃小龍蝦的人,嘗過我們的龍蝦后,都成了咱臨潼淡水龍蝦的‘鐵粉’了。”王旭升說,目前,公司已實現年產淡水龍蝦9萬公斤,苗種和商品蝦產值1500多萬元,先后在省內外推廣龍蝦養殖1000余畝,帶動養殖戶70戶,新增就業崗位170余個。
據了解,目前,臨潼區漁業養殖面積4965畝,培育發展休閑漁業場點20個,全區漁業年產量4200余噸,漁業經濟總產值9000余萬元。淡水龍蝦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火紅產業。
“臨潼區漁業以綠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按照‘兩帶三區四基地’產業布局,聚焦漁業產量和安全生產養殖,抓好漁業產業提質增效、水產品牌化建設、漁業環境污染整治、養殖尾水的治理等重點任務,積極實施現代漁業發展戰略,打造都市型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區,讓特色水產養殖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好產業。”西安市臨潼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軍鵬說。
如今,臨潼區已在渭河沿岸利用生態優勢開展淡水龍蝦人工繁育和養殖,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內陸地區淡水龍蝦工廠化養殖繁育技術體系。同時結合渭河生態風光旅游休閑的方向,向漁業科技養殖規模化布局,延長漁業產業鏈條,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責編:王麗、王晴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