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獲悉:近年來,全疆天然水域漁業資源開發力度逐年加大,冷水漁業發展呈較快增長態勢。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漁業監督處處長鄧康處介紹,新疆宜漁水域灘涂面積4600余萬畝,水質優良,具備河流、湖泊、魚塘、水庫、灘涂、溝渠、沼澤等水資源養殖條件,具有漁業高質量發展良好的資源稟賦。
新疆漁業資源豐富,共有魚類88種,其中,土著魚類46種。歷史的演化,地緣的阻隔,使得新疆土著經濟魚類具有明顯的區域獨特性。2022年,新疆漁業總產量達17.3萬噸,在西北五省區排名第二,其中三文魚總產4554噸,產量占全國內陸產量的15%。新疆漁業發展初具規模,開發前景廣闊。
近年來,中央財政支持自治區漁業發展的力度越來越大,僅2023年項目資金就達8158萬元。各漁業重點縣市積極從各種渠道爭取資金支持漁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推廣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綠色養殖技術,有效降低了養殖尾水氮磷排放量,綠色養殖技術模式覆蓋率逐年加大。以此為基礎,各地積極推動以魚凈水、以魚控草、以魚抑藻,修復水域生態環境,維護水域生物多樣性,大水面生態健康養殖取得新進展,實現了“一水多用、合作共贏”。
“新疆漁業的巨大發展潛力正逐步釋放。”鄧康處說,這兩年,新疆特有土著經濟魚類開發利用成效顯著提升,丁魚歲、河鱸、東方歐鳊等魚種人工繁殖取得較大進展,并已向全國十余個省份推廣。賽里木湖高白鮭、尼勒克縣三文魚等以純天然、無污染的有機品牌享譽區內外,形成從苗種繁育、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目前,水產養殖已成為新疆漁業主產區的富民產業,為鄉村振興、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貢獻了重要力量。2022年,全疆漁業總產值達42億元,較2019年增加9.21億元。全疆漁民人均純收入19960元,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3410元。(劉毅)
(責編:陳新輝、楊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