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小龍蝦“稱霸”餐桌的季節。
“牽起你的手,輕輕吻一口;掀起紅蓋頭,深深吮一口……”這是餐桌上廣為流傳的一個段子,把小龍蝦的吃法描述得頗為傳神。
雖然當涂小龍蝦形成產業相對較遲,每年上市時間也較遲,但因走的是大規格、精品蝦路線,銷售價格較高。當涂小龍蝦主要銷往北京、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在本省銷量較少,同等規格市場收購價也高于同期其他小龍蝦主產區。
當涂小龍蝦緣何后來居上?
“蝦兵斗蟹將”背后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涂原本只產河蟹,不產小龍蝦。
自古以來,當涂就有養殖河蟹的傳統。當涂河蟹年產量達1.4萬噸,是安徽河蟹產量第一縣、中國生態養蟹第一縣。所以,當盱眙、潛江等地小龍蝦養殖大行其道時,當涂蟹農并不為所動。
到了2014年,小龍蝦市場持續火爆,養殖利潤大有壓過養殖河蟹之勢,有的當涂蟹農就坐不住了。于是,該縣上演了一場“蝦兵斗蟹將”的好戲。
“一開始看不上小龍蝦,眼見小龍蝦市場越來越紅火,心里就癢癢了。”方秀銀曾是大隴鎮出了名的養蟹能手,如今被稱為“當涂小龍蝦養殖第一人”。2015年,養了20多年河蟹的方秀銀,改行養起了小龍蝦,當年每畝純收入5000元,賺了個盆滿缽滿,引得大家紛紛效仿。
說起當初的改行,方秀銀有自己的市場邏輯。河蟹是高消費水產品,以往靠集團消費拉動,銷售價格難以持續堅挺。與河蟹的“陽春白雪”不同,小龍蝦屬一般性消費水產品,是夏日眾多大排檔的寵兒,銷售價格穩中有升。一句話,需求決定了市場,需求也決定了價格。
另外,小龍蝦養殖周期較短,只有河蟹養殖周期的一半,意味著養殖成本降低,規避了市場風險。
從2015年開始,小龍蝦養殖由大隴鎮向全縣鋪開。2022年,當涂縣“稻蝦連作”面積達10.3萬畝,小龍蝦產量1.1萬噸,稻蝦綜合產值約6億元。今年,該縣“稻蝦連作”面積達11.5萬畝,預計小龍蝦產量1.3萬噸,稻蝦綜合產值6.5億元。
“蝦兵斗蟹將”的背后,演繹的是一場水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涂小龍蝦養殖模式“全國特有”
大蝦大價錢,好蝦好價錢,這是小龍蝦市場的通行法則,也是養殖戶孜孜以求的目標。
“今年,大規格小龍蝦占比高,‘兩蝦’以上占比高達七成,其中‘炮頭’占比三成。”7月25日,護河鎮青山村小龍蝦養殖戶俞光峰告訴記者,“炮頭”是小龍蝦市場對只重1.2兩以上小龍蝦的稱呼,“兩蝦”只重1兩以上,“789”只重7至9錢。截至目前,俞光峰的小龍蝦養殖基地已出售小龍蝦1萬多公斤,預計每畝小龍蝦凈收入3000元。
小龍蝦和河蟹在養殖技術上有共通之處。當涂蝦農直接將當涂河蟹生態養殖模式轉移到小龍蝦養殖上,采取“種草養水、繁養分離、稀密控制、足餌投喂”模式養殖,產出的小龍蝦個大體肥、表皮光潔、肉質彈牙、味道鮮美,被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譽為“當涂精品蝦養殖模式”。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小龍蝦養殖同樣如此。從2015年開始,當涂小龍蝦養殖迅猛發展。起初,該縣小龍蝦苗種來源于湖北,由于長途運輸,苗種成活率較低。于是,小龍蝦良種繁育技術成為攻關課題。當涂縣農業農村局水產專家陶紅革介紹,該縣在實踐中摸索出國內最為先進的“繁養分離”技術。在俞光峰的小龍蝦養殖基地,就專門辟有占養殖總面積10%左右的育苗池。“小龍蝦繁養分離后,養殖密度可控、產量可控、規格可控、投資成本可控。”俞光峰說。
得益于生態養殖模式和良種繁育技術,當涂小龍蝦后來居上。在合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上,當涂小龍蝦以大規格、高品質受到水產專家和美食家們的熱捧,多名國家級水產專家對當涂小龍蝦生態養殖模式高度肯定,認為這種養殖模式為全國特有,可以復制推廣。如今,“當涂龍蝦”已成為公共區域品牌,正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商標。
“稻蝦連作”破解“與糧爭地”
小龍蝦固然美味,但也要避免“與糧爭地”。惟有如此,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涂縣大力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簡稱“稻蝦連作”,即一個生產周期養一季小龍蝦,種植一季水稻。生產流程為1月完成田間工程修復,2至3月種植水草,4月中旬完成蝦種投放,4月中旬至6月中旬為小龍蝦養殖期,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銷售小龍蝦。水稻播種時間7月上中旬,11月下旬至12月初收割水稻。
在何陽天的“稻蝦連作”基地,以50畝為一個單位,稻田四周開挖小龍蝦養殖池,面積不超過一成。何陽天算了一筆賬:畝產小龍蝦180公斤,每公斤均價60元,畝均毛收入已逾萬元,加上種糧收入,“一畝田一蝦一稻”綜合效益過萬元是板上釘釘的事。
種出“萬元田”的何陽天說,“稻蝦連作”,既不影響糧食生產,又能養好小龍蝦,還能減肥減藥,實現穩糧增收、生態安全,是單季稻種植區農業發展的新模式。
記者在當涂采訪,也了解到這樣的情況,部分養殖戶因為土地零散、精力有限、技術不足,導致水稻產量不高、收益不高,從而影響了種稻積極性,出現了部分季節性閑田。破解這一難題,當涂縣如今也有了辦法。
石橋鎮謝公村號稱“龍蝦村”,全村5604畝耕地,有5334畝實行了“稻蝦連作”種養模式,以往有部分養殖戶放棄了種糧。自從去年實行“糧托管”后,這一情況得以改變。
所謂“糧托管”,就是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將龍蝦田二次轉包給種糧大戶,種糧大戶按每畝200元支付給養殖戶流轉費,二次流轉后的季節性閑田都種上了水稻。
該縣連續出臺《當涂縣規范實施“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指導意見》《當涂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標準》,引導全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據統計,該縣“稻蝦連作”畝均產值6500元,畝均利潤3000至3500元。
“稻蝦連作”破解“與糧爭地”,為小龍蝦產業發展贏得了一片天地。(文圖/記者 吳黎明)
(責編:范曉琳、常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