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記者在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寧夏黃河經濟魚類水產種質資源場看到,數十個循環水養殖池里水清見底,銀川鯉魚、薄荷草魚、鱖魚等數十種魚,正吸著“鮮氧”游來游去。“種質資源場建設于2021年,投資2620萬元,依托賀蘭縣沿黃優良水質條件,進行黃河魚類的標準化繁殖、繁育、種質資源的保護。”銀川科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偉介紹,場區建有經濟魚類養殖車間、養殖活體庫、玻璃溫室,全場區建成后對黃河魚類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和增殖放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項目選育黃河鯉魚、黃河鯰魚、黃河甲魚、黃河泥鰍等原良種提純復壯,以標準化養殖為抓手,利用流水槽和工廠化設施開展銀川鯉魚循環水養殖,從水質綜合調控、優質良種選用、輪捕輪放、病害防控的合理使用等方面,進行黃河經濟魚類的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推廣新模式、新技術、新設備。“項目實施后,黃河鯉魚、黃河鯰魚、黃河甲魚、黃河泥鰍親本儲備量由項目建設前的4700公斤增加到1.8萬公斤。”石偉告訴記者,每年向全區及黃河流域的苗種繁育場和養殖戶供應黃河經濟魚類親本5000公斤,苗種繁育能力由建設前的3.1億尾增加到5億尾。
“近年來,賀蘭縣優化調整漁業結構、強化科技支撐,產地水產品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然而漁業在發展中也面臨著缺乏黃河特色經濟魚類的種質資源場、黃河特色經濟魚類苗種供求失衡,水產原良種體系不健全、良種繁育水平低、苗種自給率不足、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很大程度制約了現代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賀蘭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禹芳表示,高標準建設水產種質資源場,可以保護好黃河魚類種質資源,是有效促進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手段,更是落實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要舉措。
賀蘭縣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大力推廣循環水養殖、池塘生態循環利用技術等,低碳、綠色、生態漁業模式結合水體循環生態系統、物聯網技術形成的低碳綠色漁業養殖系統已成為本地漁業發展的典范,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記者 張曉慧)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