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30日,先后有澳大利亞、德國、日本專家來我所訪問交流。
24日至25日,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流域與環(huán)境研究組Paul Smith博士一行八人來我所訪問。期間,來訪的澳大利亞專家在我所科研人員的陪同下,參觀了我所重點實驗室、檢測中心、試驗場,就彼此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實時交流。在所學術報告廳,Paul Smith博士作了題為《澳大利亞水產養(yǎng)殖現狀》的報告,報告介紹了西悉尼大學流域與環(huán)境研究組在利用細胞外酶技術解決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中遇到的水環(huán)境污染問題,報告以一個養(yǎng)蝦場為事例,系統介紹了細胞外酶技術的實際應用;Roger Attwater博士作了題為《水回用系統及水質管理》的報告,系統介紹了在研究組在澳大利亞里士滿進行的水回用系統。兩位博士均指出,中澳雙方在淡水魚塘的細菌學、水處理系統的細菌學、魚塘管理實踐的改進等方面有合作的空間。
24日至27日,德國國際著名魚類學家,《應用魚類學報》(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主編,世界鱘魚保護學會(The World Sturgeon Conservation Society)主席,德國Kiel大學Meereskunde研究院教授Harald Karl Rosenthal(羅聲濤)博士對我所進行了訪問。
Rosenthal博士是第二次來我所訪問,此次重點就如何同我所共同開展人才培養(yǎng)作了專題報告和交流。在學術報告會上,Rosenthal博士作了題為《世界鱘魚資源和保護狀況》的報告,并介紹了世界鱘魚保護學會,歡迎中國從事相關科研和保護工作的同行加入學會。此外,Rosenthal博士還向部分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魚類早期發(fā)育和培育標準》報告,并對我所預備參加“第19屆國際動物學大會鱘魚學術研討會”的6名科研人員的論文進行了審查和修改。為促進雙方科研學術交流,農業(yè)部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特聘請Rosenthal博士為實驗室客座研究員,并頒發(fā)了聘書;Rosenthal博士欣然接受聘任,并承諾將在今后三年內,每年來實驗室工作6周,就鱘魚、胭脂魚、裸鯉等開展合作研究。
29日至30日,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宮崎信之教授對我所進行了訪問。在學術報告會上,宮崎教授以《海洋哺乳類研究進展和前景》為題作了學術報告,詳細介紹了運用水生動物數據記錄遙測技術(Data Log)研究海豹等水生動物的進展,并推薦了水生動物數據記錄遙測技術這一運用前景廣闊的技術,通過舉例,說明了運用此技術在獲得的水生動物生物機理、社群行為等方面信息上的價值;介紹了該技術采用的數據記錄儀、照相記錄儀等設備的使用及改進情況;通過介紹該技術在大馬哈魚洄游研究中成功運用的例子,宮崎教授表達了與我所合作,將此技術運用到我所從事的中華鱘研究工作中的意愿。聽完報告后,與會人員就如何將設備固定于被研究動物身體上、照相記錄儀閃光燈等是否對動物行為造成影響、設備的使用壽命及價格、設備回收等問題與宮崎教授開展了討論。訪問期間,宮崎教授還觀看了科教片《中華鱘》,參觀了農業(yè)部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