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主持承擔的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淡水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0903048)在武漢通過了由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組織的驗收。8家項目承擔單位的分管領導、專題負責人及相關項目骨干等40余人與會,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段武德主任主持會議。
驗收工作分為業務驗收和財務驗收。業務驗收專家組由上海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石首市老河四大家魚原種場、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湖北省水產局、湖北省監利縣水產局等單位專家組成,上海海洋大學李家樂教授擔任業務驗收專家組組長;財務驗收專家組由農業部財會中心、華中科技大學財務處、武漢理工大學財務處的專家組成,農業部財會中心李超主任擔任財務驗收專家組組長。
項目首席專家陳大慶研究員對項目整體完成情況進行了介紹,8個課題承擔人分別對承擔課題進行了匯報。在聽取匯報,審閱有關資料,經過質疑和充分討論后,業務驗收專家組和財務驗收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已超額完成任務書中規定的各項考核指標和研究任務,并且項目經費獨立核算,??顚S茫瑫嫼怂爿^為規范,財務信息準確,一致同意通過業務驗收和財務驗收。
“淡水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項目在長江、珠江和黑龍江流域全面開展了青魚、草魚、鰱、鳙等重要經濟魚類,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等珍稀瀕危魚類和中華絨螯蟹共18種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及效果評估工作。運用超聲波遙測、科學回聲儀探測、分子生物學及地理信息學等技術,建立了增殖放流苗種繁育和質量評價技術體系,解決了放流苗種科學繁育及品質檢驗等漁業管理難題;研發了主要經濟魚類、珍稀瀕危魚類和甲殼類的規?;瘶酥炯夹g,篩選了標志留存率高、死亡率低和識別度高的標志技術,為大規模標志放流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撐;評估了放流種類的增殖放流效果及資源增殖放流對水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為科學評價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及生態修復提供了技術支持;建立了增殖放流數據管理平臺,發布了重要經濟魚類二維實物影像,完成了放流物種3D建模,實現了放流物種數字化模型及相關信息的共享和科學管理。該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為相關管理部門制定淡水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及生態修復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會議場景

陳大慶研究員作匯報
(來源:科技處鄭蓓蓓、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