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復合池塘養殖典型模式構建與應用”成果在武漢通過了農業部科教司組織的鑒定。
鑒定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任主任,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常劍波所長任副主任,委員會成員來自水科院、水科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水科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水科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以及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
該成果針對池塘淡水養殖存在的水體環境和質量安全問題,圍繞高效、生態、節水、安全的池塘養殖模式進行了系統研究,構建了基于稻田異位修復的復合池塘養殖模式及其配套技術,并建立了稻田—池塘復合系統中各組分之間轉換關系的定量分析模型,試驗應用結果表明,該模式使池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18%以上,稻田正常生產水平下節肥20%以上;設計構建了池塘養殖配套的池式填礫植物高效生物濾池,研發出三級水平潛流與表面流處理池塘廢水技術,有效解決了水質凈化和增氧問題,確立了適宜的循環水率(5%—15%)和池塘/濕地適宜面積配比(10—12:1),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20%—35%,節水30%以上;研發出一種親水性強、抗風浪的新型陶粒板浮床載體,發明了固定化微生物生態浮床凈化技術,形成了新型浮床原位修復池塘養殖水的運用方法,使池塘養殖產量提高20%—30%;項目成果在山東、湖北、湖南、重慶、新疆等地進行了示范和推廣,面積超過7.5萬畝,增效超過2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經聽取匯報、審核資料和質詢討論后,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成果總體上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稻田—池塘復合生態養殖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建議該項成果在全國適宜地區進一步推廣應用。

會議現場
(來源:生物室李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