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7尾圓口銅魚(雌魚2尾、雄魚5尾),通過人工催產,產卵約3萬粒,獲受精卵4000余粒,出膜仔魚200余尾。2014年4月,40多尾長鰭吻鮈,通過人工催產,產卵7.5萬余粒,獲受精卵4萬余粒,出膜仔魚2500余尾。
這標志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由楊德國研究員牽頭的研究小組關于圓口銅魚和長鰭吻鮈人工馴養和人工催產的研究工作,自2008年起,歷經6年多的探索獲得階段性、決定性成功。這一成功不僅意味著圓口銅魚和長鰭吻鮈人工馴養繁殖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為下一步實現兩種魚類規模化苗種繁育,開展增殖放流以及產業化養殖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也為研究長江其它珍稀魚類的人工馴養和人工催產提供了借鑒。可為我國兼顧水電站的建設和魚類資源保護提供了技術保障。
圓口銅魚肉質細嫩、富含脂肪,肥美,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極低,是群眾喜愛的上等魚,同時特別嬌貴,對于人為操作和環境變化具有強烈的應激反應,人工操作后易死亡,俗稱“出水爛”。對于水中“嬌美人”的成功馴養和人工繁殖成功,其輻射意義尤其重大。
長江上游地區山高谷深,水能資源極豐富,理論蘊藏量達21857萬KW,可開發量17075萬KW,占全流域可開發量的86.6%。鑒于我國能源安全的現實需求,因此,從干流到各級支流,規劃了眾多的水電站。這些規劃的水電站正陸續建設,部分已建成發電。長江上游干支流水系正逐漸從河流相向湖泊水庫相轉變,水域生境條件正在發生劇烈變化。這些環境變化,無疑將對需要流水環境、資源日漸衰退的魚類尤其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生存帶來深遠影響。僅在長江上游或金沙江中下游才能產卵繁殖,且產漂流性卵的圓口銅魚、長鰭吻鮈等魚類很可能因水庫淹沒導致產卵場功能喪失,而流水產卵的裂腹魚類產卵場和產卵規模也將大幅萎縮,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加強這些魚類的資源保護已極為迫切。
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的支持下,從2008年起,楊德國研究員等開始嘗試進行圓口銅魚野生個體人工馴養,2011年開始長鰭吻鮈野生個體人工馴養,通過3種人工馴養方式(長江船體網箱、流水池塘和封閉循環水系統)的比較,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多次失敗,初步尋找到封閉循環水系統馴化養殖圓口銅魚和長鰭吻鮈的基本條件。從2012年起,研究工作又得到了農業部行業專項支持。2013年,在武漢循環水實驗系統中人工培育成熟數尾長鰭吻鮈雌雄親魚以及1尾圓口銅魚雄魚,在此基礎上,2014年再次在封閉循環水系統人工培育達到性成熟的長鰭吻鮈40余尾、圓口銅魚7尾人工催產獲得成功。
圓口銅魚和長鰭吻鮈的人工馴養和人工催產工作,如能得到相關部門的繼續支持,研究工作將會實現飛躍性進步,將會直接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圓口銅魚出膜仔魚

65日齡的長鰭吻鮈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