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的“淡水重要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及效果評價技術”成果在武漢通過了湖北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鑒定。長江水產研究所陳大慶書記、紀鋒副所長、鄒世平處長、科技處工作人員和項目組成員出席了會議。
鑒定委員會由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常劍波研究員任主任,華中農業大學謝從新教授和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中心馬達文研究員任副主任,委員會成員由江漢大學余來寧研究員、武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林育敏教高、長江大學楊代勤教授、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陳文靜研究員共同組成。
該成果運用超聲波遙測、回聲定位儀探測、分子生物學及地理信息學等技術,在長江、珠江和黑龍江流域全面開展了青魚、草魚、鰱、鳙等主要經濟魚類,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等珍稀瀕危魚類和中華絨螯蟹共18種淡水重要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和效果評估工作。該成果在長江、珠江和黑龍江三大流域1135萬畝水域進行了示范,試驗區水產品新增2.79萬噸,新增經濟效益8.9億元,水域荒漠化率降低了37.6%。成果的推廣應用將提升我國淡水水生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水平,促進我國淡水水生生物養護事業發展。
鑒定委員會審閱了相關技術材料,經質詢與討論,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四大家魚和中華絨螯蟹親本群體增殖放流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一致同意通過成果鑒定。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西南大學、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也參與完成“淡水重要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及效果評價技術”成果。

鑒定會議現場
(來源:資環室 田輝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