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科技環保部在長江水產研究所召開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科研項目論證會。項目論證專家組分別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王丁研究員,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西南大學張耀光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劉晴副院長、曹立業研究員以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李翀高級工程師等領導專家組成。
此次論證會主要對長江所主持編制的“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效果評價”、“白鱘試驗性捕撈及應急救護網絡維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數據庫建設與維護”、“巖原鯉等二十一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生物學、種群動態及遺傳多樣性變化研究”等4個科研課題實施方案進行技術論證。論證專家組在聽取了課題組所做的《項目實施方案》匯報,并就相關問題做了質詢后對各科研項目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的合理性、研究目標的明確性、技術路線的可行性和項目考核指標可操作性進行逐一審議,在詳細討論的基礎上一致同意通過項目實施方案的論證并形成相應論證意見。
論證意見認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效果評價”課題實施方案結合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依據規劃放流對象和規模,選擇合適的種類開展標記放流,擬從放流魚類生態適應性、資源貢獻率以及遺傳多樣性三個方面開展人工增殖放流的效果評價,研究目標明確,技術路線正確,人員組成和結構合理,總體可行。經過適當修改完善后,可以作為實施依據。
“白鱘試驗性捕撈及應急救護網絡維護”課題實施方案針對白鱘數量已極為稀少、開展白鱘的救護工作十分緊迫的現狀,擬采用水聲學探測-試捕的方法探尋白鱘資源狀況,并對白鱘誤捕救護網絡進行維護。研究目標明確,技術路線正確,人員組成和結構合理,總體可行。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數據庫建設與維護”課題實施方案以長江上游保護區水生生態監測和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建設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數據庫,實現長江上游保護區魚類調查研究數據和資料的數字化,規范化管理與信息共享。研究目標明確,系統框架合理,邏輯清晰,成果可為長江上游保護區監測提供數據管理和應用平臺,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撐。
“巖原鯉等二十一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生物學、種群動態及遺傳多樣性變化研究”課題實施方案綜合魚類地理分布、研究基礎和保護需要等因素選擇巖原鯉等二十一種魚類,從生物學、種群動態和遺傳多樣性三個方面開展研究。課題研究對象選擇合理,目標明確,技術路線可行、內容設置與分工合理,研究時間及進度符合金沙江梯級開發時序對魚類保護的需求。經適當修改完善后,可以作為實施依據。
論證意見為科研人員做好相關“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科研項目申報工作提供了依據,有利于及時啟動保護區相關生態補償科研項目,促進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物種、特有魚類和水域生態環境的保護。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科技環保部和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相關領導參加了論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