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在湖泊拆圍前后富營養化及氮磷承載能力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以《Assessment of eutrophication an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arrying capacity before and after removing pen culture (2013–2018) in Lake Changhu, China》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雜志上(IF=4.223)上。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大水面養殖崗位團隊暨水科院湖庫增殖漁業創新團隊成員李學梅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該研究以湖北荊州長湖為對象,首次應用綜合營養狀態指數(TLI)和狄龍模型(Dillon model)對長湖海子湖區、馬洪臺航道區以及大湖區在圍欄、圍網養殖移除前(2013年和2015年)和移除后(2017年和2018年)水體富營養化水平和氮磷承載能力進行評估。同時通過回歸分析等方法,判斷引起長湖水體富營養化水平加劇的主要環境因子有葉綠素a、總磷、總氮以及底泥總氮濃度。通過狄龍模型估算,當目標水質為Ⅲ類時(GB 3838-2002,中國環境保護部,2002),拆圍前2015年湖泊總氮和總磷剩余承載能力分別為?1470.72 t/a和?182.74 t/a,拆圍后2018年湖泊總氮和總磷剩余承載能力分別為320.03 t/a和?111.14 t/a。研究結果為長湖的水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價值的綜合信息,也為長江中下游淺水湖泊的富營養化理論機制及湖泊生態環境監管等提供支撐。
該研究先后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No.2019YFD090 0603)、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46)、水科院科技創新團隊相關項目(2020TD57)等支持。論文鏈接為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1-15908-w。

長湖總氮、總磷年均投入(Win)和年均產出(Wout)統計 長湖不同年份差異顯著理化參數的空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