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6日,“第19屆國際動物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依托于我所的農業部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世界鱘魚保護學會(WSCS)共同主辦了“人為生境改變及其對鱘魚種群的影響”專題研討會。我所危起偉研究員、楊德國研究員、柳凌副研究員、劉鑒毅工程師、汪登強助理研究員和杜浩、唐國盤、柴毅3位研究生參加了大會及專題研討會。
專題研討會由世界鱘魚保護學會主席、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德國Kiel大學Harald Rosenthal教授,我所危起偉研究員及水生所常劍波研究員共同主持。
在專題研討會上,我所7位科研人員分別以《葛洲壩興建以來中華鱘的自然繁殖》、《長江中華鱘幼鱘的標志放流及其洄游與分布》、《中華鱘精子超低溫冷凍保存及應用技術研究》、《白鱘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pH、苯酚、亞硝酸鹽和Cu2+對中華鱘仔魚的急性毒性》、《中華鱘胚胎耗氧率的研究》和《中華鱘視網膜早期發育的初步研究》等為題作了學術報告,獲得與會專家的好評。來自意大利、伊朗、法國和德國的專家宣讀了論文,葛洲壩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黑龍江省特產魚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也介紹了各自開展鱘魚研究工作的情況。四川宜賓珍稀水陸生動物研究所和宜昌天峽鱘業有限公司通過播放鱘魚養殖的錄像,介紹了他們鱘魚養殖的成績。
專題研討會還就水工建筑對天然鱘魚種群的影響、水工建筑對鱘魚生殖洄游和產卵行為改變的影響、河流和濕地的變化對鱘魚種群分布的影響、河流水文的變化對鱘魚產卵場和產卵條件的影響、自然種群的人工養殖可能導致鱘魚遺傳結構變化及如何減緩變化的策略、鱘魚養殖及其它減緩鱘魚下降趨勢的策略對鱘魚遺傳學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專題研討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鱘魚專家在保護瀕危物種方面所開展的研究及取得的成就,為從事鱘魚保護和資源管理的中外專家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取得了圓滿成功,但限于時間和空間,有關議題還將在于明年在伊朗舉行的第5屆國際鱘魚大會上進行更加廣泛、深入地探討。
《科技時報》、《武漢日報》等相關媒體對專題研討會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