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即將來臨之際,以“保護中華鱘、維護長江生態、建設和諧家園”為主題的2005年長江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中游的湖北省荊州市第一貨運碼頭隆重舉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庫司、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東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荊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大學、湖北漁政局、湖北省水產管理辦公室、荊州市水產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海洋館、長江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以及我所等部門和單位的領導出席了放流儀式。儀式由我所張顯良所長主持,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庫司周維處長、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處樊祥國處長、農業部東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陸善祥副局長、湖北省水產管理辦公室劉能玉副主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李可心副院長、荊州市程雪良副市長以及北京海洋館胡維勇館長等領導分別在儀式上講話。來自荊州市北京路第三小學的近百名少先隊員,代表荊州市全體少先隊員,向全社會發出了“保護中華鱘、維護長江生態、建設和諧家園”的倡議書,荊州市公證處對放流活動進行了現場公證。儀式結束后,47000尾不同規格中華鱘幼鱘被分批投放至長江之中。
此次放流活動由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庫司和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主辦,我所與湖北省農業廳水產管理辦公室、荊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辦,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海洋館和長江大學協辦,旨在增殖中華鱘種群,同時以中華鱘放流活動為契機,喚起人們保護中華鱘和生態環境的意識,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中來,達成“保護中華鱘、維護長江生態、建設和諧家園”的良好愿望和目標。
放流的中華鱘幼鱘均由我所人工繁育,共47000尾,其中7月齡(體重200-400g,體長30-50cm)幼鱘40000尾,19月齡(體重1000-2000g,體長50-80cm)幼鱘7000尾。為了評估人工放流中華鱘的效果,更好地揭開中華鱘的一些未知奧秘,我所分別采用CWT微型數碼標志系統、錨標對此次放流的幼鱘進行標志,同時還對放流中華鱘幼鱘進行了遺傳標記。就放流中華鱘的規格和數量而言,此次放流也是我所自1983年開始實施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據統計,自1983年至2004年,我所已累計向長江、閩江、珠江等水域義務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180萬尾。
對此次中華鱘放流,各媒體也高度關注,湖北日報、荊州電視臺、荊州日報等媒體均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