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6至8日,首屆“中日生物信標跟蹤記錄科學學術討論會”(Japan-China Biologging Science Symposium)在位于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開,來自我國和日本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生60余人與會。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和日本國立水產工學研究所共同主辦,日本生物信標跟蹤記錄科學學會資助。
依托我所的農業部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派員4人參加了會議,實驗室主任危起偉研究員應會議特別邀請,以《生物記錄儀對中華鱘研究最新發現的意義》為題做了主題報告,代表中日雙方總結了近3年來實驗室與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合作研究的最新進展,首次報道了中華鱘具有的經常性躍出水面的行為,并指出該行為可能是中華鱘通過補充其鰾內氣體起到調節身體密度以維持浮力的作用,是鱘魚類的固有行為。這一發現為解釋中華鱘等鱘類為何經常遭到船舶傷害提供了科學依據。另一發現是,養殖中華鱘幼體可能不適合超過100m的深水環境(例如三峽水庫),而長江上游生活著200多種魚類中也有與中華鱘類似的管鰾魚類,它們是否能夠適應生活在三峽水庫,有待進一步研究。以上2個發現引起了中日科學家的高度關注。實驗室助理研究員杜浩、研究生林永兵分別在會上做了報告,分別報道了人工養殖的10齡中華鱘在長江放流跟蹤情況及其相關問題以及野生中華鱘親體的超聲波跟蹤的最新進展等。此外,日本合作方代表渡邊佑基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卡默里(Kamori)分別報道了生物記錄儀研究中華鱘行為的最新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