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通過近期監測數據掌握,2007年4月22日該所在長江荊州沙市江段放歸的特大野生1#中華鱘(雌性)進入大海1年后再度回溯長江。
長江所沿江(從葛洲壩下至江陰江段)布設的12個Vemco超聲波監測站數據顯示,野生1#中華鱘2007年4月22日放流后在放流地點短暫停留后即作降河洄游,約經過18天的時間先后通過江陵、監利、武漢、九江等固定站,于2007年5月8日通過長江江陰段進入長江口和大海。在長江口和大海生活約1年后,野生1#中華鱘于2008年6月15日再次回溯抵達長江江陰段,并繼續上溯1000千米以上,先后經過南京、銅陵、九江等監測站,于2008年7月23日通過武漢,至8月12日仍在長江武漢至江陵江段活動。
野生1#中華鱘是2005年秋季在長江葛洲壩下宜昌江段捕獲的用于人工繁殖的中華鱘親體,之后被運往北京海洋館進行康復實驗,通過人工灌食及人工輔喂鮮活魚餌料等方式成功康復。在16個月的康復期間體重增加了195kg,至放流時體重達到451kg。為監測放流中華鱘遷移和分布情況,長江所在魚體背部分布埋植和外掛了有效期3年的聲納發生器2個。2007年4月22日放流的產后康復的中華鱘共2尾,即野生1#和野生2#,其中野生1#是由農業部原副部長范小建同志和湖北省副省長劉友凡同志實施的放流,野生2#(產后康復時間為5個月)在2007年5月4日監測到通過江陰入海后還沒有監測到返回長江的信號。由于野生1#中華鱘放流時的豐滿度較好,性腺發育處于III期,推測這次進入長江應該屬于生殖洄游。長江所將繼續對其實施跟蹤,希望最終能監測到它的產卵活動。該結果初步證明了中華鱘產后親鱘康復與資源再利用是可行的,對于中華鱘物種保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1 長江葛洲壩至江陰江段Vemco超聲波監測站布設位置圖(紅點示)

圖2 2007年4月22日放流的野生1#中華鱘(雌性,體重451kg,全長368cm)

圖3 野生1#中華鱘在北京海洋館康復馴養

圖4 Vemco超聲波監測站布設

圖5 Vemco超聲波監測站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