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6日,經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同意,2009年度首次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在湖北荊州江段荊州汽渡碼頭舉行,共放流中華鱘16萬尾。
此次放流活動由長江水產研究所舉辦,得到湖北省水產局、荊州市水產局、荊州市漁政處以及有關公證單位和監理單位的支持。湖北省水產局副局長鄭國蓉,荊州市水產局副局長李葉堂等領導參加了放流活動并發表了講話,各屆群眾也積極參與。此次放流活動儀式就簡,而注重放流的生物學效果。放流的中華鱘為長江所人工繁育,均為3月齡12-20cm的中華鱘苗種,對其中的9.8萬尾進行了金屬線碼標記(DCWT),以對中華鱘放流效果進行監測和科學評估。
2009年是農業部和國務院三峽辦實施第一期“三峽工程生態環境補償項目-長江珍稀魚類增殖放流”的最后一年,根據有關會議精神,為了更好的評估中華鱘增殖放流效果,2009年度分兩批放流,將首批中華鱘標志放流時間提前至3月初,第二批放流將配合農業部2009年度全國大規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舉行。長江所利用工作基礎,加大了標志力度,2009年將標志數量從此前每年2萬尾左右提高到10萬尾。希望以此次中華鱘放流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呼吁人們對中華鱘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事業中來,為實現“保護瀕危水生動物,建設長江和諧家園”的愿望和目標而共同努力。
長江所自1983年開始大規模放流中華鱘以來,共24次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300多萬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