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宜昌三江漁業有限公司承辦,貴州省習水縣人民政府協辦的2022年度圓口銅魚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貴州省習水縣河段舉行,14.15萬尾全長5厘米以上的圓口銅魚苗種放流赤水河。這是繼2020年、2021年之后舉辦的第三次大規模圓口銅魚人工放流活動。

此次放流活動選定在赤水河習水縣河段,是在對圓口銅魚生活習性、江段所處地理位置以及前期放流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選定的。同時,為了既配合貴州省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又圓滿完成放流任務,此次放流活動現場不舉行放流儀式,嚴格控制現場工作人員人數,首創了“點對點”的放流方式。即工作人員乘專車將放流魚苗從湖北省養殖基地押運至放流現場直接放流。放流完畢后,工作人員乘專車原路返回。

活動中放流的14.15萬尾圓口銅魚苗種為長江所和宜昌三江漁業有限公司人工繁育。放流前,長江所科研人員對放流的3萬尾圓口銅魚苗種進行了微金屬線碼(CWT)和可見植入熒光(VIE)標記,建立了放流圓口銅魚分子標記及繁育親本遺傳基因庫,制定了圓口銅魚短期強化回捕和長期常態化回捕的回捕監測方案等。目前,相關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中。
圓口銅魚,俗稱水密子、出水爛等,屬鯉形目、鯉科、鮈亞科、銅魚屬,是長江上游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特有魚類。受過度捕撈、涉水工程等因素影響,圓口銅魚自然種群資源量呈持續下降趨勢,為《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年版)瀕危種,其野外種群于2021年被新增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作為一種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圓口銅魚是江河食物鏈的重要一環,其種群的繁衍對于維持長江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圓口銅魚應激性強,極易患小瓜蟲病,人工馴養與繁育難度極大,嚴重制約了圓口銅魚的人工放流和種群恢復工作。長江所魚類生物學與保護工程學科組(水科院湖庫增殖漁業創新團隊、國家特色淡水魚體系大水面養殖崗位團隊)經過十五年努力,先后攻克了野生圓口銅魚長途運輸、人工環境馴化、親魚強化培育、催產與孵化、苗種培育以及小瓜蟲病防治等關鍵技術難題,這為圓口銅魚增殖放流活動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次放流活動是在長江“十年禁漁”有利契機下,對長江上游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特有珍稀魚類保護措施的有效實踐;是切實養護長江流域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資源,實現生態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行動;將有助于進一步改善長江上游生態環境、養護漁業資源、優化魚類群落結構、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