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以“行走長江母親河,譜寫保護新篇章”為主題的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宣傳系列活動在四川省宜賓市正式啟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為宣傳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開展的大型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增殖放流活動提供了60尾長江鱘親本、1000尾2齡長江鱘。
宣傳系列活動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發起,從宜賓至上海,在沿江多地開展長江大保護專題研討、公眾開放日、實地走訪、增殖放流等宣傳活動,旨在構建政府引導、多方支持、全民參與“共抓大保護”良好氛圍,倡導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守護長江母親河。來自農業農村部、水利部、交通運輸部、世界自然基金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宜賓市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的代表出席了啟動儀式。長江所鄒桂偉所長、杜浩研究員及放流團隊10余人參加了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上,與會領導向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宣傳隊隊員贈送“生命長江”隊服并授旗,舉行了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宣傳專題片《生命?長江》和《保護長江—拯救江中“精靈”》開機儀式,開展了大型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長江鱘親本60尾、2齡長江鱘1000尾、2月齡長江鱘10萬尾。其中長江鱘親本和2齡長江鱘由長江所提供,親本平均體長約140 cm、體重18 kg,性別為32雄28雌;2齡幼鱘平均體長約65 cm、體重1.2 kg;所有鱘魚均做PIT標記,以便進行后續的跟蹤監測。
長江鱘,又稱達氏鱘,2000年以后再沒有監測到長江鱘自然繁殖。近年來,長江鱘野生種群基本絕跡,物種延續面臨嚴峻挑戰,保護形勢十分緊迫。長江所在30余年鱘魚研究積累上,對長江鱘這一旗艦物種進行了多途徑保育研究,成功突破了全人工繁殖、子三代繁育和人工調控下的自然繁殖,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規模化親本放歸和重建野外種群試驗,牽頭編制了《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近兩年的監測結果顯示,長江所放流的長江鱘親魚、幼魚在野外生存狀態良好。下一步,長江所將加大科研力度,為實現長江鱘自然種群重建、守衛生命長江作出更大貢獻。

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宣傳系列活動啟動儀式

大型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增殖放流

長江所荊州太湖基地運送放流長江鱘

長江所放流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