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由農業農村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承辦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長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分論壇在武漢召開。分論壇以“保護長江生物資源,共建魚類美好家園”為主題,來自全國約30家相關漁業管理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150余名領導、專家參加了會議。
分論壇由長江所陳大慶書記主持。鄒桂偉所長致辭,熱烈歡迎與會的各位領導、專家,并簡要介紹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現狀和本論壇召開的目的。
中國科學院曹文宣院士作《長江上游水生生物保護和河流生態環境修復問題》主題報告。他指出,長江生態環境修已復刻不容緩,實施生態修復面臨著嚴峻問題,建議對一些分布有較多特有魚類的支流進行完整修復,同時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水域生態健康狀況監測和研究。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崔利鋒院長以《長江漁業資源環境調查與生態保護》為題,重點介紹水科院牽頭的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實施開展近兩年所取得的初步成績。一是魚類種類組成調查方面,采集到魚類339種,初步估算長江共有魚類464種;二是在漁業生產狀況調查方面,初步查明了捕撈業和休閑漁業等漁業生產現狀;三是開展了流域漁業遙感調查,系統詳實地獲得了長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湖泊等水域環境特征;四是首次比較系統地開展了河湖消落區的調查;五是開展了數據集成與共享平臺的建設,初步建成項目數據匯交中心。崔利鋒院長指出,接下來,水科院將組織相關單位再接再厲,把長江專項做深做細,將取得的調查結果深入分析,把結果變成優質成果,為長江保護修復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支撐。同時,希望以長江流域為范例,將好的經驗和做法推廣至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重點流域,為各水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長江所劉紹平研究員介紹了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與管理情況。他表示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與管理要以保護為主題,以科學合理的規劃和有效的管理措施為核心,結合長江大保護的總體需求,從保護魚類、關鍵棲息地、全流域生態系統完整性等角度開展科學研究,發揮保護區建設在長江生態系統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的專家從長江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三峽生態調度與四大家魚資源恢復、魚類生境修復、赤水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河流產粘性卵魚類棲息生境及修復等方面作了分享和交流。
長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分論壇的舉辦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又一具體實踐。分論壇聚焦以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現狀調查與保護、長江流域水域生態修復與重建等系統工作,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促進了國內相關科研院所科技交流與合作,凝聚了長江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合力,將對推動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現狀調查與保護、長江流域水域生態修復與重建等系統工作,養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扭轉資源衰退趨勢,保護和修復長江母親河起到積極的作用。
同期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還舉辦了大河流域保護管理分論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論壇和瀾湄流域生物資源養護分論壇。

曹文宣院士作報告

崔利鋒院長作報告

劉紹平研究員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