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課題組科研人員開展“長江流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與“鄱陽湖刀鱭資源、產卵場調查與保護研究”項目研究中發現,在取消長江口特許捕撈及保護區禁漁等保護措施實施后,鄱陽湖洄游性刀鱭群體資源出現明顯恢復。2021年1月27日,相關研究結果以論文形式在《中國水產科學》在線發表(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3446.S.20210127.1312.002.html)。
刀鱭為長江中下游重要的經濟魚類,具有淡水定居和溯河洄游兩種生態表型。淡水定居型刀鱭可在淡水中完成全部生活史。溯河洄游型刀鱭經濟價值高,在海水中育肥生長,在淡水中完成繁殖,一般在春季從海區進入淡水,沿長江口上溯至長江中下游干流及附屬的湖泊中產卵繁殖。歷史上,鄱陽湖是其重要的產卵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過度捕撈、采砂等涉水活動,鄱陽湖刀鱭的資源量急劇下降,已不能形成漁汛,部分年份在漁獲物中“絕跡”。根據近年調查的文獻數據和本研究的結果,2010-2014年,刀鱭的平均單船捕撈量為1.6 ind./d;2017─2018 年更是下降到了0.15 ind/d;從2019年開始,刀鱭資源呈現明顯的恢復趨勢,2019年單船捕撈量增長至12.4 ind/d,2020年激增至117 ind/d,鄱陽湖的刀鱭資源開始出現明顯恢復。

2010-2020年鄱陽湖刀鱭單船產量

調查漁獲物中的刀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