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和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批準,2019年3月2日,課題組相關科研人員在四川宜賓開展長江鱘親本放歸和重建野外種群試驗,403尾長江鱘親本放歸長江。通過開展放流親本,旨在重塑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行為,最終實現其自然種群的重建與恢復。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屬淡水定居型鱘魚,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的江段。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水工建設、航運及航道整治、水污染及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鱘自然種群規模急劇縮小;20世紀末,其自然繁殖活動停止,自然種群已無法自我維持。近些年來,長江鱘野生種群基本絕跡,物種延續面臨嚴峻挑戰,保護形勢十分緊迫。2018年5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并實施了規模化長江鱘幼魚(8萬余尾)和親本(40尾)放歸活動。課題組負責對2018年放歸的長江鱘開展周年跟蹤監測工作,取得了放流親本的適應性、棲息分布特征和洄游規律等初步研究成果。
在2018年跟蹤觀測結果以及近年來圍繞人工仿生態繁殖實驗取得的重要突破的基礎上,課題組相關科研人員制定了《長江鱘親本放歸計劃》,并于3月2日開展親本放歸試驗。放歸的長江鱘親本為長江所2012年開始養殖的長江鱘子一代,其中雌鱘160尾、雄鱘243尾。經過B超監測,這批長江鱘親本性腺發育成熟或接近成熟(性腺III期以上),這意味著它們如果能夠在野外找到合適場所,最近兩年將實現野外自然繁殖。同時長江所對此次放流的48尾長江鱘親本植入了超聲波遙測標志,以便后續跟蹤掌握長江鱘親本分布情況和活動狀態等。
此次試驗還得到了宜賓市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廳的大力支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江安長江鱘護漁隊及社 會各界環保愛好者、學生志愿者及愛心人士對放流給與了幫助。
保護長江鱘對維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課題組將持續為長江鱘物種拯救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放流現場

放流現場

B超性腺檢查

植入標記

運輸車隊

漁政人員協助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