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月初,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吳金明博士等科研人員在陜西太白河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川陜哲羅鮭幼魚棲息地生境選擇”時,通過水下視頻及科研捕撈,發現了川陜哲羅鮭當年幼魚,證實太白河中川陜哲羅鮭種群存在自然繁殖。
川陜哲羅鮭(Hucho bleekeri kimura)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歷史上分布于四川(大渡河和岷江上游及支流)、青海(瑪柯河)和陜西(漢江上游支流太白河和胥水河)等地,呈現出不連續的點狀分布。川陜哲羅鮭作為典型的陸封種,在動物地理學、古生態學、魚類系統演化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等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然而,上世紀60年代以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川陜哲羅鮭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目前在多個歷史分布區已很難采集到樣本。
2012年秋季,太白河再發現川陜哲羅鮭種群,長江水產研究所聯合陜西省水產研究所、太白縣水利局等單位在太白河建立了保護馴養基地,對自然河段開展棲息地研究與保護工作,對誤捕的川陜哲羅鮭進行了救治和馴養,于2013-2015年連續3年開展了人工繁殖。此次在太白河發現川陜哲羅鮭野生幼魚,證明前期開展的保護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科研捕撈捕獲的川陜哲羅鮭成魚(測量拍攝后放歸河流)

水下視頻觀測到的川陜哲羅鮭幼魚

水下視頻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