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與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實現達氏鱘子二代全人工繁殖,獲得子三代仔魚。這在國內外尚屬首次。
經過多年人工蓄養,達氏鱘人工群體初具有規模,長江所和宜賓所現有6齡以上子二代成體和親魚達1000余尾。近幾年,采用營養調控、性腺發育跟蹤監測和生態調控等技術,2018年成熟雌魚達10余尾、雄魚30余尾。通過對其中6組達氏鱘子二代親鱘實施人工催產,成功催產雌鱘2尾、雄鱘5尾,獲得受精卵約9萬粒,受精率達87.53%,孵出達氏鱘子三代仔魚6萬余尾。催產后,達氏鱘子二代親鱘各項體征正常,健康狀況良好。截至4月14日,6萬魚尾達氏鱘子三代幼苗生長良好。
達氏鱘(Acipenser dabryanus)又名長江鱘,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定為極危(CR)物種。由于過度捕撈、水電工程建設和航運疏浚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其自然資源嚴重衰退,上世紀末已沒有監測到自然繁殖。近年來的監測結果表明,達氏鱘野生群體已極其稀少,處于滅絕的邊緣。所幸達氏鱘人工保種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和成功。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宜賓所和長江所先后開展達氏鱘物種保護研究,2003-2007年期間達氏鱘子一代苗種繁育初具規模(每年3-10萬尾),2007-2013年期間達氏鱘子二代繁殖取得突破,子一代繁育規模可達50萬尾/年;2012-2015達氏鱘子二代人工繁殖技術成熟,繁育規模可達300萬尾/年;2018年首次取得達氏鱘子三代苗種。前后工作歷時20余年。
多年來,長江所與宜賓所圍繞物種保護開展了大量工作。此次達氏鱘子二代繁殖成功,表明達氏鱘可持續人工群體已經建立,人工保種成功,將為今后達氏鱘自然種群修復及未來的養護利用奠定基礎。

親魚挑選


產卵

正常發育的胚胎

已馴食成功的達氏鱘子三代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