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重慶市忠縣漁民楊祥安在三峽庫區忠縣段捕獲1尾中華鱘。忠縣派出所和忠縣漁政部門獲悉后,立即派人趕赴現場,在忠州街道蘇家貨運碼頭將其放歸長江。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江所”)瀕危魚類保護課題組通過媒體獲悉此事后,第一時間聯系了當事漁民和忠縣漁政相關同志,仔細詢問了該尾中華鱘被誤捕的詳細經過、基本生物學特征和健康狀況,確認該尾中華鱘的準確誤捕時間是9月24日上午7時許,誤捕地點位于順溪江段皇化城水域,中華鱘全長約180公分,健康狀況良好。
通過綜合照片辨認、個體大小、捕撈位點和超聲波監測站等信息,長江所基本確定該尾中華鱘為2017年4月9日上午在重慶萬州放流的16齡中華鱘,來源于長江所中華鱘保育基地(荊州)。
此次誤捕證明,大個體中華鱘能夠在長江上游原棲息地生存,并且在長江上游宜賓至重慶江段原自然產卵場的非生物環境條件仍然保留的情況下,中華鱘具備在長江上游自然繁殖的可能性。
近年來,長江所開展了多次中華鱘放流試驗,并在放流的中華鱘體內植入了超聲波標志牌,通過布設于沿江的超聲波固定監測站來研究其江段分布、遷移和生活等。放流試驗對于中華鱘后備親魚在半自然水域的儲備保存以及長江上游中華鱘種群重建具有重要意義。后期長江所將繼續加強監測,及時掌握放流中華鱘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