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中華鱘的保護工作,確定中華鱘產卵場及產卵規模,2015年9月14日,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組織有關單位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對《2015年中華鱘產卵場調查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進行了研討。會議由長江辦資環處趙依民處長主持,長江辦李彥亮主任、國務院三峽辦水庫司周維巡視員出席會議,特邀曹文宣院士到會指導。
2013和2014年連續兩年,長江水產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在葛洲壩壩下產卵場均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2015年,東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在長江口監測到中華鱘幼魚,經鑒定為2014年秋天產卵繁殖的野生中華鱘幼魚,但其產卵時間和地點均不清楚。未來中華鱘的產卵活動能否延續仍未可知。因此,迫切需要開展相關的調查和科學研究。
實施方案由長江水產研究所起草,按照分區域協作,各單位調查范圍相對集中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研究技術手段,充分發揮各單位的技術特長和優勢,堅持多層次、多部門共同參與。
與會領導和代表充分肯定了實施方案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認為實施方案目標明確、內容充實、布局合理、措施具體、可操作性強,建議盡快修改完善后立項實施。
該實施方案通過論證及后續的實施,將對中華鱘產卵場及自然繁殖的保護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湖北省水產局、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東海水產研究所、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長江水產研究所、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湖北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涉及中華鱘保護的單位代表也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