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1981年葛洲壩截流至1998年對葛洲壩壩下河床研究的歷史資料,結合1999~2006年間獲得的中華鱘產卵場所在江段河床的5次地形數據,采用ArcGIS 9. 0軟件,對中華鱘產卵場河床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表明:葛洲壩至磨基山江段中華鱘產卵場與歷史產卵場相比具有極其相似的特征,臨江溪至虎牙灘江段中華鱘自然繁殖頻率不高可能主要是因為地形不符合要求,從而造成相關的水文因子也不能滿足需要。中華鱘自然繁殖前期的遷徙分布和產卵后受精卵的散播與河床地形都有一定的關系,葛洲壩水利樞紐下游河勢調整工程較大地改變了葛洲壩至廟咀江段河床的地形,地形復雜度的增加可能對中華鱘自然繁殖前期的棲息有利,而河床坡度、底質的改變則可能會對中華鱘受精卵的散播和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有必要結合中華鱘歷史產卵場精確的地形數據,對“中華鱘產卵場功能分區模型假說”進行驗證,并針對產卵場地形對中華鱘自然繁殖的影響,做出進一步探討。
附件下載:張輝, 危起偉, 楊德國等.
葛洲壩下游中華鱘產卵場地形分析. 生態學報. 2007,27(10): 3945-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