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在魚類攝食、集群、繁殖及洄游等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信息傳遞作用,深入研究魚類的視覺特性,對闡明其行為機制,了解視覺結構在不同發(fā)育時期的生態(tài)適應性具有重要意義[1]。魚類和其他脊椎動物一樣,感光細胞由感受強光的視錐細胞和感受弱光的視桿細胞組成。魚類受到不同光強度照射時,能以不同的方式調節(jié)達到光感受細胞的有效光強度,從而適應于光亮或者黑暗的環(huán)境。魚類感知光線刺激后能產生定向性運動,稱為趨光反應。漁業(yè)生產上的光誘捕魚根據這種特性用集魚燈將魚誘集到預定的水域進行捕撈,可大大提高漁獲量。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Gray)屬江海洄游性魚類,為中國所特有,主要分布在長江、東海、黃海等水域。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的修建阻隔了中華鱘產卵洄游通道,再加上過度捕撈及環(huán)境污染,中華鱘物種瀕臨滅絕。1996年中華鱘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紅皮書[2],劃分到瀕危等級。目前對中華鱘的報道主要集中在生理、生態(tài)等保護生物學方面[3—7],早期發(fā)育方面的報道比較少[8],視網膜相關研究還未見報道。本文運用組織學方法研究了中華鱘視網膜的早期發(fā)育,并結合其行為學觀察探討其行為機制,旨在為其種群資源合理保護提供基礎生物學資料,并為進一步利用和增養(yǎng)殖中華鱘提供理論科學依據。
附件下載:
中華鱘視網膜早期發(fā)育及趨光行為觀察(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