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初次采用水下視頻觀察了葛洲壩至廟咀江段中華鱘產卵場的河床質及中華鱘受精卵散布和附著狀態。根據視頻觀察的結果,中華鱘產卵場區河床質主要為10~50 cm卵圓或扁圓的卵石排列疊加而成,其表層河床質排列可分為6種模式類型。卵石之間的立方體排列和四面體排列方式為中華鱘受精卵附著提供了2類散布方式。中華鱘受精卵主要散布于沖刷干凈的卵石空隙或夾縫中,觀察到卵散布區范圍約0.25 km2,而被沙粒輕微填塞或掩埋的區域沒有發現受精卵,沙粒沉降很可能是限制中華鱘產卵的關鍵因子之一。視頻觀察數據對于產卵場模型分析及產卵場改良提供了實證資料。
附件下載:杜浩, 張輝, 陳細華等.
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場初次水下視頻觀察. 科技導報. 2008, 26(17): 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