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2-2009年,依托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設立在長江常熟溆浦江段的漁業資源監測網(定置張網)對降河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幼魚進行了監測分析。結果表明,中華鱘幼魚每年主要于5-7月在常熟溆浦江段出現,出現時間平均86.6 d(n=8),所采獲樣本(n=8)全長、體長和體質量年度平均值的變化范圍分別為25.2~40.cm、23.2~33.5 cm和70.7~314.8 g。各年采獲樣本數量差異較大,從2002至2009年呈現出較明顯的遞減趨勢,各年采獲樣本數量最多的旬也不一致,變化時間為5月中旬至6月下旬。從幼鱘生長來看,不同年份相同時期采獲樣本的規格差異較大,同一年份同一時間采獲樣本的規格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與三峽工程截流以前進行比較,中華鱘幼魚在長江口出現的時間沒有明顯變化,但出現較高數量比例的時間由以前的6月變為5月中下旬和6月,幼鱘規格較截流前也有較大變化,推測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和三峽工程截流所導致的水文狀況的變化。分析認為,水文狀況可能是影響中華鱘幼魚到達長江口時間的重要因素之一。
附件下載:李羅新, 張輝, 危起偉等. 長江常熟溆浦段中華鱘幼魚出現時間與數量變動
. 中國水產科學. 2011, 18(3): 611-618. k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