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動物,是產底層粘性卵魚類。河床質構成了中華鱘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發育的物理環境,其變化可能直接影響中華鱘自然繁殖的規模和效果。本研究基于水聲學和水下視頻技術對葛洲壩下現存唯一已知中華鱘自然產卵場的河床質特征進行了連續觀測,對三峽水庫蓄水以來中華鱘自然產卵場的河床質特征變化進行了研究。水聲學分析結果顯示, 2004-2012 年間,中華鱘產卵場區域內河床硬度未有明顯變化,但粗糙度顯著增加(P < 0.05)。對產卵位點的河床質特征分析表明,下產卵區的硬度增加(2012 年顯著高于2008 和2004 年(P < 0.05),上產卵區硬度呈明顯下降趨勢(2004 年顯著高于2008 和2012 年(P < 0.05);上產卵區的河床粗糙度均呈不顯著上升趨勢(P > 0.05),下產卵場區的河床粗糙度呈顯著上升趨勢(P < 0.05)。水下視頻觀測結果顯示,三峽蓄水導致的水體含沙量明顯減少,對河床的沖刷日益明顯,表現在產卵場江段沉積細砂和粗砂等面積顯著減少,河床卵石縫隙充塞度明顯下降(p <0.05)。下產卵區在2007-2012 年視頻觀察過程中發現河床卵石縫隙充分暴露,幾乎沒有任何細砂或粗砂填充,與上產卵區河床卵石縫隙充塞度特征明顯不同。長期觀測表明,2004-2012 年期間中華鱘自然產卵位點發生了明顯的改變,2004-2007 年均發生在下產卵區,而2008-2012 年均發生在上產卵區,自然繁殖規模和效果也明顯下降。綜合分析顯示,中華鱘產卵場河床質特征的變化可能是導致中華鱘自然產卵位點的改變和遷移的原因,進而影響中華鱘自然產卵場的繁殖適合度,影響中華鱘自然繁殖的規模和效果。本研究對三峽蓄水清水下泄的生態影響評估以及中華鱘自然產卵場的改良或修復有重要借鑒意義。
杜浩, 危起偉, 張輝, 王成友, 吳金明, 沈麗. 三峽蓄水以來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場河床質特征變化. 生態學報, 2015, 35 (9):1-10.
附件下載:
/Upfile/2014/7/28/2014072861477393.pdf